十月有感/劉軍

劉軍

今年十月,宅在家裏,不是寫東西,就是喝酒休息。對我們退休人員來說,節假日和平常日沒什麼區別,這個時候出去旅遊,人太多了,淨賺遭罪了,想出去,節後也不遲。在職人員可就不同了,明知人多也要去,不然,也沒有完整的時間。

辦事要講成本。聽說金普新區的辦事機構陸續從普灣新區遷回開發區,這是在預料之中的事。兩年前我就說,用不了多久還得回來。不是我有先見之明,我覺得這個決策就有問題。別的不說,僅從成本考慮就不划算。來回要派班車接送工作人員吧?有市內的,有金州的,有開發區的,至少得有幾條線的班車,這是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工作人員每天要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在路上,兩三年下來得浪費多少時間?節省下來能辦多少事?再說還要早出晚歸,家裏有事也很難兼顧,工作人員也不情願。去了以後,下基層很難,因為工作的重心在開發區和金州區。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老百姓要去普灣辦事也很不方便,路途太遠了,不也得時間和費用嗎?

計算一下,遷往普灣辦公,造成了很多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何苦呢?

有比健康、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重視養生和健康確實重要,但有沒有比這些更重要的東西呢?有的。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生命確實寶貴,愛情的價值更崇高,但為了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自由,生命和愛情都可以捨棄。詩人這裏寫的“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指匈牙利民族的獨立和民族的自由,並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動植物在自然規律範圍內一切不受約束的行為。

石油工人王進喜常說:“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健康、生命在這裏被放在了第二位。戰爭年代的先烈們,更是把生命放在了“信仰”和“主義”之下。夏明翰臨犧牲前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後來人。”

魯迅為了寫作,竟然沒有聽從友人的勸告,多次放棄了去國外治療的機會,56歲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在他那裏,寫作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路遙為了寫作《平凡的世界》,就像走火入魔,心裏眼裏只有作品,完全沒有健康和生命。為著文學幾乎燃燒盡自己的路遙,在《平凡的世界3》完成之後沒多久就已病入膏肓,距離自己43歲生日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抱憾去世。

毛澤東贊成司馬遷在《史記》的一個觀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犯罪分子、腐敗分子越健康長壽,對人類的危害越大。臧克家的詩寫得好: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

李大釗在《犧牲》一文中指出:“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源清則流潔,行端則影直”。電視劇《密使》中的這副對聯我很感興趣,它是王勃16歲寫的《上劉右相書》的一句。意思是:源頭清潔則下游之水必清澈,身正則影子一定端直。查其來源,是王勃抄自東漢魏朗《魏子》中的詩句:“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王勃省去了中間的兩句“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而直接把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連在一起。

所以,正本清源很重要。腐敗問題如此打擊仍屢禁不止,還是要從源頭上治理,從機制體制上下功夫。

有資源但沒人才和資金也開發不出來。最近我在熱聽《省委大院》這部小說,反映了很多社會問題。其中有句話說得很對,就是有資源,但沒人才和資金也開發不出來。

金普新區的海洋資源就很豐富,發展或挖掘海洋資源大有潛力。可是過去對此重視不夠、研究不夠、投入不夠,沒有形成富有特色的海洋經濟、海洋旅遊、海洋文化、海洋人才,不能不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先做人後做經濟及其他。一個人如果不為顧客或他人著想,不講誠信,借錢不還,總是損害他人的利益,弄虛作假,投機取巧,說大話說假話,那他就不能取信於人,也就難以合作。

一個人如果沒有踏實肯幹的精神,不肯在小事難事一件事上下功夫,臥不下身子,作風輕浮,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不了自己獨有的東西,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專長、本事立足,那他發展起來也很難。

應該燒掉的紙條。最近在看電視劇《密使》,其中一個情節讓我感到很失望很疑惑。地下黨的趙指導員給了於明輝一張寫有查清江防炮位部署的紙條,按照紀律要求,看後應該迅速燒掉,因為字並不多,很容易記住。可是於明輝卻揣到了褲兜裏,還去參加康大光的家宴,乘康大光的車回去後發現口袋裏的那張字條不見了,康大光在車上撿到了他的紙條並知道了內容。康大光立即懷疑於明輝是共產黨。好在於明輝比較機警,對康大光說字條上的是生意上的往來,康大光正好也有求於於明輝,他知道如果他告發了於明輝,他的江防要塞司令的職位也就泡湯了。不管怎樣,於明輝的這個錯誤犯得太低級了,太不應該了,也是地下工作的紀律所不允許的,險些釀成大禍。

理髮就是刪繁就簡。今天上午去理了發,理完後我發現,理髮的過程不就是削繁就簡,化亂為整,由醜變美,煥發精神的過程嗎?

特別是刪繁就簡,對我們的說話作文很有啟示。沒理髮前,頭髮長了,不僅顯老,而且也不精神;理完後,對個人而言,顯得輕鬆很多,對他人而言,則顯得精神很多。說話作文是不是也該如此?可有可無的字詞、段落都去掉,穿衣戴帽的廢話也去掉,就會少了很多八股腔,就會把重點要點突出出來,豈不更好?

毛澤東的好多文章開始就直奔主題,沒有那麼多鋪墊,那麼多額外說明,那麼多三頁無驢。

英國馬爾薩斯的兩個5%。社會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一個社會中,有5%的人是精英,5%的人是人渣,剩下的90%是烏合之眾。好的社會,烏合之眾跟著精英跑,不好的社會,烏合之眾跟著人渣跑。”

我們屬於哪一類呢?是人渣嗎?肯定不是;是精英嗎?恐怕也夠不上;是烏合之眾嗎?恐怕也不甘心。馬爾薩斯的兩個5%的觀點有科學數據支撐嗎?把一個社會的大部分人稱為烏合之眾是否有貶低污蔑之意?

植物有知覺嗎?小時候常見有人剝樹皮,剝掉的那一塊,很快就會有樹汁分泌過來,完整長好不可能,留下疤痕的很多。我猜測植物也是有知覺的,疼不疼我體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