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要忌口!科學漢醫的兩大食養法則

甜性、麵食、發酵類的食物屬性為濕,但應該從主食中攝取適當而穩定的醣類,而非單純滿足口腹之慾的甜點或是手搖飲料。(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其一,不要輕忽環境或同類食物積累對身體的影響

《內經・至真大要論》提及「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平日飲食不斷累積同類食物,或受環境影響,便會造成身體不同經絡的偏勝或偏弱,持續久了也就形成特定的體質。

《內經》中提到海邊的居民常吃鹹味海產,因鹹味入腎久而傷腎陰,進而形成發熱的體質。臺灣地處亞熱帶,又是海洋性氣候,濕氣偏重,因此盛產濕性的食物,如水果與甜性作物,也好發濕性的疾病,如風濕痺症與瘡瘍腫瘤。因此,養生更須留意大環境的影響從日常生活的飲食覺知忌口才是上策如不多食濕性食物

目前世界各國抗老化的研究重點,發現體內糖的濃度過高會造成糖化作用,改變身體內蛋白質的結構,這些研究成果正好與「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不謀而合。

飲料與食物中含有糖,會使體內的微生物大量生長,進而危害身體。在糖分充足的環境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攝取糖分即可生長,不需要靠分解食物的殘渣而生存,也就失去了清道夫的功能。同時大量生長產生的廢物,自然造成人體的負擔。

甜性、麵食、發酵類的食物屬性為濕,濕性體質與濕熱疾病是臺灣當地的主旋律,輕者如青春痘、過敏、肥胖、肝炎之病,重者如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鼻咽癌與肝癌之病,居此濕熱之地,不出三年必有濕性之體質。

因此本地生病的患者,我一向嚴格要求必須禁吃甜食、麵食與發酵類食物,縱使在調養階段,也強調盡量避免過量,以免濕性疾患舊病復發。必須從當地主食中攝取適當而穩定的醣類,來供給每日生活所需的熱量,與代謝所需的營養成分,而非單純滿足口腹之慾的甜點或是手搖飲料。

其中,水果又大多為生食,不但不易消化,並且在栽種的過程,常噴灑大量農藥以防止果甜招蟲,不但難以洗除也易累積,造成肝臟代謝的負荷而形成肝火。而且水果飲料無論寒熱皆屬濕性,因其味甜汁多可審其性,若無病之人,處於乾燥地區,如大陸性氣候之歐美洲,適當的有機水果攝取,自然是利多於弊。

許多人認為水果含維生素,多食水果健康,然而維生素可由蔬菜全然取代,蔬菜所含維生素遠多於水果,適當的烹煮後,仍然充足。水果中所含最多者為大分子的果糖、果酸,正是濕性之主因,也是一般人所最愛。

濕病是極為複雜與難治的,如水與麵難分難解。馬光亞教授在經典之作《中醫診斷學》中明白寫著,以去食積與濕邪的藥物應對,也不免損耗胃氣而倦怠不堪,最後只好以提升胃氣的方法因應。此時若仍不忌口,避免濕性食物的累積,縱使對症下藥,也會讓病邪到處遷移流竄。

過度加班超過負荷的胃氣轉化成熱,使得濕與熱相合遷移流竄更廣更快,進而陷入陽盛陰虛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肝火亢盛與陽明經實症,非用湧吐或瀉下等峻劑不能解決,如此更勞傷氣血,無益於養生。

其二,有補必有瀉,補錯位置而不知

許多人迷信吃補,特別到了冬天,各式補藥紛紛出籠。特別是補腎,以為可以增益先天的腎氣有利無弊,可以延年益壽,多子多孫,然而卻不知,在無形之中瀉了後天的胃氣,反而立即傷到陽氣,不僅失了胃口,也沒了精神。特別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生理需求與體質因素。

坊間流行的「轉大人」正是最好的例子,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少陰腎氣剛剛發動,如泉湧一般,必須微細如縷不絕,不可如急流,此時不但是肢體成長的第二次增速期,更是副性徵發育的階段;適度的補益固然有利發動,但稍一過度,反而固腎有餘,過早思春。

早在1997年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託王唯工教授團隊進行「以脈診研究中醫藥之歸經原理」研究,對不同歸經的漢醫藥物進行測試分析。在研究報告中提到補腎的藥物,無論熟地、澤瀉、杜仲、何首烏、菟絲子、巴戟天、狗脊,增強第二諧波足少陰腎經的同時,第五諧波足陽明胃經都出現下降的峰值。這說明了單一藥物的作用,似乎無法同時增益先天的腎氣與後天的胃氣。

同樣的道理,坊間也喜歡以人參補脾肺之氣,當作提神益氣的聖品,藥理分析發現第三諧波脾經以上的經脈,明顯振幅增加,但第二諧波腎經振幅減少,代表動用先天腎氣來發升後天陽氣,與針刺足三里有異曲同工的作用,所以服後精神大振,神清氣爽,許多人視之為神仙靈藥,長期服食。

對先天腎氣的提用,就像領出銀行的存款花費,短期服用人參固然風光愉快,但如何長長久久呢。特別是腎虛的體質,絕對不堪以此補氣,服後腎虧胃火旺,當然咽喉燥痛,牙齦浮腫,一般人都以為是所謂「虛不受補」,精確地診斷應是「藥物不當使用」,犯了「虛虛,實實」補錯位置的偏方常見失誤。

以物理學能量守恆定律的前提而言有補必有瀉,這是必然的結果,也是相當重要的觀念,卻也是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盲點。

不明究理的天才強調益腎氣兼補後天的胃氣,不是兩全其美嗎?然而這正是中西醫觀念的不同與盲點,也是物質與能量觀念的不同。以物理學能量守恆定律的前提而言,有補必有瀉,除非「勞心」增加總能量,否則無法同時益腎氣兼補胃氣,如此補上又補下,勢必助長心火,導致口舌生瘡,失眠易怒,甚至於滿臉青春痘。

內容來源:《科學漢醫的養生: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布克文化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65歲以上每7人就有1人患骨質疏鬆症》如何增加骨質密度?藥物如何使用?專家解析
一碗生滾粥──煲煮對生活的記憶與期待 希懿園香港餐室
努力小農》氣候公正轉型下的農民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