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早篩到」!阿伯首次做大腸癌篩就發現…

【華人健康網文/烏日林新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魏宏宇】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接受大腸癌篩中的糞便潛血時,若出現陽性反應則有超過一半的人有瘜肉,其中每22個人就有1個人確診為大腸癌。在門診曾遇過一位65歲的陳伯伯身體一向健康,鮮少造訪醫療院所,但已經符合政策推廣的大腸癌篩檢計劃年齡,原本不願接受篩檢的他,在子女勸導、老婆的柔性攻勢下接受了潛血反應檢查,檢查結果為陽性,於是接受了內視鏡檢查。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陳伯伯在經過內視鏡檢查結果發現一顆瘜肉,經放大鏡併染劑噴灑觀察,判斷可能為早期癌症病灶,經電腦斷層無發現其他轉移,最後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腫瘤,病理結果為淺層黏膜下侵犯腺癌,三個月後無發現再生病灶。病人很慶幸自己能早期發現大腸癌,也很感謝內視鏡醫師幫他切除腫瘤,不用上手術台開刀切掉部分大腸。

基本上大腸癌症狀與徵兆與其所發生的位置相關,最典型的症狀包括便秘越來越嚴重的、大便粗細程度改變、胃口變差、體重減輕、有時會伴隨噁心及嘔吐、年紀大的病患有流血或者貧血的狀況,或者排便頻率改變,當發生上述的情形時應特別注意,須向腸胃科醫師求診。

目前篩檢大腸癌的方式主要有3種,依其所有的特性分別描述,相信大家對於大腸癌篩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1.糞便潛血反應:目前多使用免疫法,不需飲食限制,在篩檢時呈陽性反應時,應儘早進行檢查。

2.乙狀結腸鏡與全大腸鏡:作檢查前,需先喝泄劑來做清腸的動作,前者檢查無法檢查至右側大腸,全大腸鏡則可進行全方位檢察,兩者皆有機會診斷兼治療。

3.虛擬大腸鏡:作檢查前也需進行清腸,缺點是成本高,且病人會暴露於輻射下,一旦發現異狀,也要藉由乙狀結腸鏡與或全大腸鏡再做最後診斷。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情境圖片/華人健康網提供)

建議癌症其實可以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是如果發現到早期大腸癌,可透過內視鏡治療治癒;民眾可依健保規範來定期接受免費檢查,如果一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腺性瘜肉的家族史病例,或是有肥胖、抽菸、偏好西方精緻飲食、大量飲酒、患有糖尿病、嗜吃紅肉者要特別注意。

若遇有警訊如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型態改變、血便、裡急後重等,應就醫尋求檢查治療。建議民眾如果想遠離大腸癌,則要培養運動的習慣,少吃紅肉,並戒除抽菸習慣,定期檢查才是根本預防之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