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風暴下台灣壽險業的危機與韌性

近期美國聯準會為抑制高通膨不斷升息,已續升息12碼,使得台灣壽險業淨值大幅下降,創史上新低,也讓許多投資人及保戶神經繃緊,甚至有七家壽險公司的淨值比已低於法定3%門檻,究竟這樁「淨值危機」影響有多大? 

其實,目前外界所看到的「淨值比」是無法反映壽險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由於目前台灣正處於會計公報接軌的過渡期,壽險業在IFRS 9公報下,資產面按市價計價,受到升息影響反映債券價格下跌資產縮水,但負債面要到2026年才能接軌IFRS 17,以致無法以公允價值反映升息對負債的「正面影響」。

又壽險業的保險合約動輒長達20、30年以上,負債的存續期間均較投資的債券長,預估升息對保險負債公允價值之減少,將大於債券下跌之影響程度。

若真要考量升息對負債的影響,保險公司在金管會要求下,也都有試算接軌IFRS17的淨值比,大多可回升至3%以上,因此目前壽險業應無立即危機,必須持續追蹤觀察。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在日前剛舉辦的世界投資者周(WIW)論壇中指出,長期來看,各國政府為對抗通膨大幅升息的作法,終究只是短期,他認為高通膨不會是新常態,預估利率可能在2024年前就會回到2019年的水準。

若以長期利率評估,目前台灣壽險公司的財務價值甚至可說是被嚴重低估。

對此,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已提供參考指引,根據公報精神,目前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盪,且現階段壽險業負債面未接軌IFRS 17,因此公報原本就賦予公司在極端環境與風險控管的原則下,可藉由合法程序改變營運模式,讓壽險公司進行資產重分類。

台灣壽險業淨值創史上新低,讓許多投資人及保戶神經繃緊,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台灣壽險業淨值創史上新低,讓許多投資人及保戶神經繃緊,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淨值比無法反映風險,壽險公司價值嚴重低估

事實上,「淨值比」無法反映風險與公司正確價值,不適合做為是否增資的監理指標,現行RBC比例更能適切表達保險公司經營風險。

未來台灣將在2026年接軌ICS 2.0,此機制比現行RBC更嚴格,涵蓋更大的壓力測試,並對新契約CSM(合約服務邊際)嚴格控管,這些指標都比淨值比更能準確反映壽險公司的經營體質。

外界關心壽險業財務情形,不妨觀察三大指標,各壽險公司此刻對策能否達到永續經營:

一、公司在投資、風控與資產負債管理(ALM)是否有因應對策能力;

二、公司對未來商品轉型與數位服務是否投入資源與時俱進;

三、公司對接軌IFRS 17是否有短中長期資本強化計畫。

台灣即將迎接超高齡社會,未來將更需仰賴壽險業這股安定的力量。壽險業面對困境,更應積極突破轉型,善用科技與創新迎接下一個新藍海。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疫情下,金融業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