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人力需求將呈M型化,陳良基:除了海外獵才,台灣也要派人埋伏在那

很多人覺得人才都跑到半導體,其實沒有,只是因為半導體被形容是護國群山,感覺上好像很大而已。由數字來看,一個台積電總共才6萬人,半導體業的就業人數也才30萬人,和台灣總共1,655萬的勞動力人口相比,並沒有外界認為得那麼集中。

但半導體業的產值大,約占台灣整體GDP的2成。我認為台灣能用少少的人力創造高價值的產業,靠的是產業的群聚效應,當然材料、設備等支援系統都必須足夠穩健。

真正在做技術突破的尖端人力其實非常少。現在台積電內部的前瞻研究團隊,就是1,000左右在往前跑,只有幾個將軍在打仗。所以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整個支援系統(包含人才供給等)能不能讓半導體往前跑;如果不行的話,這個產業將來也會找不到人,這才是維持國力的重要考量。

IC設計以人為本,加入文組生將是助力

目前台灣的缺工現象,跟少子化沒有直接關聯,少子化現象對高教的影響,會往後遞延幾年才發生。我們現在的狀況並不是沒有大學生,而是與半導體相關的STEM(Science 科學、Technology 技術、Engineering 工程、Mathematics數學)人才減少了。

2018年的時候,光是工程領域的學生就有22萬人,到了2020年卻只剩下18萬人,這4萬人流到其他領域,加上業界又在成長,當然人不夠。 人才荒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很難從現在直接截取一個剖面,找到立即的解方。

半導體學院的想法是希望能留住做工程的老師,並吸引學生,以減少STEM人才流失,同時也不能傷害到原本就在培養半導體人才的系所,如電子、電機等,所以學院要的是跟半導體無直接相關科系的理工學生,例如一個物理系的學生,要考進電子所可能會有點門檻,那半導體學院就能讓他多一個選擇。

我認為文組學生也可以加入半導體產業。現在很多科技例如IC設計,會需要以人為本出發,也會應用到社會學、心理學等,都是跨領域的知識,理工科學生也應該上一些像是心理學的基礎課程。

另外,隨著自動化的發展,也能解決部分人力問題。但是在誕生尖端製程的設計方法,前置上還是需要大量研發人才,機器能替代的部分僅有操作型人員。倘若牽涉到研發,或研發到一個地步要有精密設備來做檢測,都需要高階人才。

隨著智慧製造的發展, 未來半導體人力需求將出現M型化的現象,也就是前段研發實作人才跟後段勞力密集(看顧機台)的需求會較多,但中間(製程、設備工程師等)這塊產業工作機會,將會愈來愈少。

foundry 圖/TI
foundry 圖/TI

因應少子化,國際攬才將成配套措施

然而,半導體最終仍究會遇到少子化現象,需要透過國際攬才解決問題。但前幾年跨國招生變成很多近乎退場學校的活命機制,進來念的也不見得是半導體相關科系,這些都要再改變。

難題在於,台灣學校的海外攬才不像國外大學,通常都是一個學校去招生,台灣則是一個系所在做招生,就算是校長去,獲得的招生資料還要分發到各系所,各自決定是否錄取外籍生;如果是系主任去招生,整體招生力道也不足。

其實台灣的學術聲望是很好的,只是整個系統弄得很複雜,半導體學院院長也不可能自己跑去國外招生,應該是整個大學要站出來招生,才能夠獲得好的高階人才。目前政府已經延長國際生畢業後找工作的年限,也陸續提升薪資水平,希望留下優秀人才。

此外,台灣也必須有策略地選派留學生,送到「對的國家、對的企業」去,並且長期經營,這對台灣來說將會是好的連結。往後若有和他國企業的業務需求,比起都沒有關係的來往,讓一些我國的人才埋伏在那邊會更好,也是必要。

陳良基 圖/蔡仁譯攝影
陳良基 圖/蔡仁譯攝影

陳良基

現職| 台大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學歷| 成大電機博士
經歷|
・科技部長
・教育部政務次長
・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
・台大學術副校長
・台大創創學程主任
・台大電機系教授

更多報導
台灣半導體人才不足、地緣政治挖角戰又來!專家籲「2階段布局」充飽人才庫
南部半導體S廊小小兵養成中!教授前進7所高中職,不囉嗦進實驗室、上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