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研究學院「擴大經營」!每年催生400博碩士戰力,2奈米技術拚5年啟動

台灣雖掌握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但每年相關科系畢業生在減少,尖端研發人才的源頭縮小,引發領跑企業憂心。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更親筆投書媒體,呼籲政府應更加重視科技人才質與量不足的問題。

當今護國群山打造出的半導體盛世,是由菁英人才所撐起。隨著人才荒擴大,領先優勢能保持多久就成了問號。台大重點科技學院院長闕志達指出:「2奈米尖端技術可能3、5年後就要用,但大學培育一個人才卻需要10年。」

政府在2020年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以下簡稱《創新條例》),鼓勵產學合作成立「研究學院」,將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循環經濟和金融科技列為重點項目,由政府、企業共同出資,開放讓產業協助大學培育優秀人才,高教也能嘗試全新作法,提升育才效率。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1年9月,台大、成大、清大和陽明交大各成立培養半導體人才的教育單位,預計每年將各培育100位高階研發人才,著墨於高端研發人才的養成。而今年7月甫揭碑的中山大學,則瞄準封測產業,預計招收120位學生。

台大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院長 闕志達 圖/蔡仁譯攝影
台大重點科技研究學院院長 闕志達 圖/蔡仁譯攝影

師資多元、修課自由成亮點,還可進台積電實習

闕志達形容:「半導體學院有點像是一個大型的高教實驗沙盒。」為何用沙盒來比喻呢?事實上,學院的 招收對象不限於EE(電子、電機)科系的學生,而是納入大部分理工科系的大學生, 與過往單一科系招收碩、博生的方式不同,半導體學院提供了有意攻讀研究所理科生新的選項。

不過,考量到對基礎理論的理解,以及教學情況,闕志達表示,還是會以具半導體相關學能的申請者為主。他也特別提醒,展現出能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很重要,諸如IC設計競賽、協助完成專案等都包含在內。

師資方面,以台大為例,是以針對半導體所設計的課程內容為基準來聘請教師,如邀請晶片設計軟體(EDA)專門教師到院授課,加上半導體牽涉十幾門學科,因此師資不限於光電、電子或資工等單一科系。如此一來,就能透過集中火力的方式,更有效率地將理工背景的學生,轉換為高階半導體人才。

以學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聘雇方式也具有相當吸引力。台大重點科技學院首批提早入學的碩一生陳逵禎說,當初他也錄取了台大其他研究所,「但我覺得來重點科技學院,可以選各種系所的老師,探索範圍更廣,修課規定也很自由。」言下之意,無論在指導教授或修業選擇上,比起進入單一系所能擁有更多資源。

除此之外,由於學院經費來源為各大企業,關係緊密,到企業實習也成為畢業門檻。正在龍頭大廠實習的陳逵禎表示:「提早實習並跟企業接觸,會提高我進去公司上班的意願。」

台積電 圖/台積電
台積電 圖/台積電

由於去年9月才開放招募,當前還未有半導體學院的畢業生。闕志達表示:「如果能成功,未來還可以再擴大。」《創新條例》在去年5月上路後,9月學院便已成立,時間倉促,因此師資全都來自於現有系所,以共同合聘的方式處理,未來會再陸續聘用新的教師。

重點培育博士人才,當半導體研發菁英

闕志達進一步表示,希望接下來能加大博士生的數量,「全世界需要博士創新技術研發,跟企業需要高階領導人才一樣。」雖然以半導體廠的徵才情況來看,仍有不少碩士生進入研發單位工作,但長期來說,台灣若希望持續累積科技創新的能量,打造對半導體相關理論更精通的博士人才十分關鍵,也是碩、博的差異所在,「我們都鼓勵學生,進來是碩士,出去是博士。」

另外,闕志達也透露,之後希望與國外的大學進行「三聯」合作,讓學生在三個國家各待一學期,「希望能讓國際生認為,來台灣念博士是不錯的選擇。」對國際生的延攬具相當的企圖心。

表063 圖/數位時代製作
表063 圖/數位時代製作

責任編輯:傅珮晴、謝宗穎

更多報導
【圖解】半導體產業鏈人力總盤點,最熱門12項職缺一次掌握
如何衝高半導體人才庫?楊瑞臨籲政府2階布局「地緣政治是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