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頹廢散記。莫言、莫語、莫聞味

聽到我在這個月的「開瓶天國」要談莫言,劉钜堂馬上說他要談莫語。

 

「葡萄酒的感動,言語難以表達,喝就對了」他說。

 

我說,那下酒菜該來搭個「莫聞味」臭豆腐,這樣三個莫字還可串成一組。

 

他哈哈乾笑兩聲,沒再多說什麼,看來應該不是莫文蔚的歌迷。

 

之所以談莫言,是因為上個月的「開瓶天國」談了福克納。

 

莫言一直公開說福克納是他寫作的老師,2012年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西方文評家還有人說他是「中國的福克納」。

 

莫言的幾部代表作也都飄著濃濃的福克納味,從第一部長篇小說「酒國」開始,都一直在走福克納路線。他和福克納一樣,數十年如一日的在書寫自己家鄉那個「只有郵票大小」的地方,用這塊土地上活過的歷史建構屬於自己的虛擬世界,並且扮演這個世界的上帝。

 

劉钜堂知道我要談莫言之後,忽然想到「酒國」這本書在他書架上躺了許多年,趕快找出來一口氣看完。這本書是在他寫完「紅高梁家族(後來被拍成『紅高梁』這部電影)」之後寫的,從這兩本書看得出來,莫言應該也是個蠻愛喝的作家。

 

莫言形容人喝醉了的時候是「靈肉分離」,明明身體已經完全當機,但是靈魂卻飄離肉身遠遠的觀看自己。不過他寫的都是豪飲中國白烈酒的劇情,和喝葡萄酒顯然是完全不同的經驗。現在他發達了,該也開始喝紅酒,搞不好那天會來寫本「紅酒國」。

 

談莫言,最吸引我的是他和台灣的連結,他的書從1988年開始就在台灣出版,1992年洪範出版的「酒國」甚至比中國大陸出版社早了近半年。我甚至認為,如果沒有台灣,他可能沒辦法拿到諾貝爾。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他翻譯了莫言的每一本書,是莫言進入西方文學市場最主要的推手。他回憶自己之所以能成為漢學家,是因為他22歲在美軍服役時被派來台灣駐防,除了在那時候在台灣打了中文底子也娶了個老婆回美國,透過翻譯台灣作家的作品,他也於是認識了莫言。

 

另外一位重量級的漢學家是馬悅然(Goran Malmqvist),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終生評委的老婆也是台灣人。莫言得獎之後他所翻譯的瑞典語版本也跟著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有媒體說他是莫言得獎的關鍵人物和受益人,他也從來沒有否認過。

 

這兩位莫言得獎的重量級支柱都是從台灣開始認識中國文學,那也是一個中國的鎖國年代,西方世界根本無從了解中國大陸的作家寫了什麼。台灣顯然為今天中國文學世界打了基礎,中國作家今天才能以這麼快的時間走進國際舞台。莫言1995年才出版第一本書,應該是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寫作時間最短的作家之一。福克納寫了23年、馬奎斯寫了27年,莫言只寫了17年。

 

莫言得獎,就像姚明進了NBA,在洋人世界的主要舞台裡有了角色,但是這件事的本質有三點特別值得思考。

 

第一,

中文作品如果依循西方世界的美學標準而得到肯定(比如,仿福克納),有可能和西方作品在世界舞台平起平坐嗎?(就像姚明在NBA表現出色,並不等於中國籃球水準已經和NBA一樣)

 

第二,

如果由西方來制定美學標準,這些不懂中文的洋人真的懂中文作品的好在那裡嗎?中文文學被這樣用西方標準牽著走能走出自己的路嗎?

 

第三,

中華文化號稱有五千年歷史,但是現代華文從1918年白話文運動到現在才剛滿一百年,只有英美現代文學發展歷史的一半時間不到。未來一百年的華文文學難道還有像過去一百年那樣活在洋人的陰影下?能否找到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但意識和價值認知這件事被資本主義全球化之後,華文真的能寫出什麼不同的靈魂和價值主張嗎?當全世界的人都吃麥當勞看好萊塢聽葛萊美,華文世界作家的腦袋也都該長得和洋人越來越像吧)

 

不久前,台灣米其林名單公布時,也有人認為洋人吃不懂中菜台菜,我們不用跟著老外的味蕾起舞。

 

但是從過去看未來,從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現在,全世界的各種軟硬賽局都是西風壓倒東風,這樣的劇情想要逆轉,看來並不容易。

 

唉,文化霸權真的是個難搞的東西。

 

另外,工商服務一下,這個月開瓶天國會公布並試喝我的「書酒一生(Vin Lover)」四月份選酒,每組六瓶六千元,特別九折優惠現場提貨的朋友。並且免費附贈我整理的「莫言作品懶人包」,裡面有各種介紹品評莫言的兩萬字好文,還可以免費線上閱讀莫言作品,限量五十名,請大家告訴大家,謝謝。

 

***警語:喝酒不開車,未成年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