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山村部落找回台灣野蜂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開班授課

推動部落林下養蜂及推廣教育訓練參加學員及講師合影。(圖:林保署南投分署提供)
推動部落林下養蜂及推廣教育訓練參加學員及講師合影。(圖:林保署南投分署提供)

▲推動部落林下養蜂及推廣教育訓練參加學員及講師合影。(圖:林保署南投分署提供)

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為輔導山村部落林下養蜂,於三十一日在埔里工作站辦理養蜂及蜂產品推廣課程,特別邀請苗栗農改場蠶蜂科吳姿嫺科長,及野蜂達人也是FB蜂社團版主黃永勝先生開班授課,共有仁愛鄉春陽村、精英村、都達村、德鹿谷村、萬豐村、南豐村、新生村及互助村等多個山村部落族人熱烈參與。

臺灣可經濟飼養的蜜蜂主要有兩種,一是常見於低海拔飼養的「西洋蜂」,另一種「臺灣野蜂」或稱「土蜂」則屬於「東方蜂」,族群數小且數量較少。西洋蜂較東方蜂怕冷,活動範圍平均海拔較東方蜂低,所以臺灣野蜂是中高海拔地區最主要授粉者,但二0一七年臺灣野蜂受到「東方蜂囊狀幼蟲病毒」危害,不到一年的時間,西部地區東方蜂蜂群面臨滅絕性死亡。伴隨時間的推進及族群的生物機制,蜂群內逐漸出現倖存演化的抗病能力,讓一度幾近滅絕的臺灣野蜂,隨著族群繁衍逐漸回溫。

臺灣野蜂因較西洋蜂適合於中高海拔生存,適應相對低溫及多樣蜜源植物的環境,為林下經濟蜂農生產「森林蜜」的優勢蜂種,南投縣境內高山環繞,擁有豐富多變的林地資源,可以提供一年四季多元蜜源的環境,得以生產出各種不同風味的特色蜜,極適合於林地推廣飼養臺灣野蜂。

本次推廣林下養蜂輔導,除讓山村部落林下經濟多一項選擇,並藉由介紹臺灣養蜂產業概況、養蜂管理工具及技術,及野蜂來源獲得方式等進行詳細講解,讓族人與講者間討論未來可能遭遇之困難,思考臺灣野蜂飼養之可行性,透過學習與交流加強養蜂技能,未來可提高採蜜收穫,也有益於山林植物授粉與繁衍。

南投分署李政賢分署長表示臺灣野蜂歷經多年,逐漸適應與病毒共存,印證生命終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山村部落的經濟,也希望透過南投分署推動林下經濟輔導,發展更多與環境共存的經濟產業模式,增加工作機會,吸引青年返鄉,共同守護山林、共享山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