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翻轉、自救 別任小校安樂死

屏東縣3所國小在裁併校評估期間引發民眾不滿,居民到縣政府前舉布條抗議。(資料照片)
屏東縣3所國小在裁併校評估期間引發民眾不滿,居民到縣政府前舉布條抗議。(資料照片)

廢校衍生不少亂象,例如有學校會「借學生」以躲避裁併、減班或超額老師問題,過程中爭議層出不窮,「黑箱」一詞最常聽見。學者認為,提前告知讓民眾發起自救、並拉長溝通時間,可建立信任感、降低衝突發生。

去年11月,彰化縣議員曹嘉豪踢爆,依《彰化縣國民中小學裁併校作業要點》,小學生總人數40人以下或未來2年內不到10名新生,可能落入裁併名單,因此傳出大城鄉等地有部分小校在新生報到前,透過關係向大校拜託,將學生戶籍遷至小校轄區,充當其新生人數,而新生仍在大校就讀,等新生人數列冊呈報教育處並獲審核通過,再遷回戶籍。

中南區某校長說,少子化浪潮來襲,學區內新生人數愈來愈少,老師員額會因學校新生人數少跟著減少,為避免日後配課困難、行政人力不足,確實會有「借學生」的情況。另名南區校長也坦言,偏鄉小學「借學生」是不得已的情況,但小二到小六學生已習慣既有校園生活,家長「出借」意願較低。

除「借學生」亂象外,居民與地方政府也因廢校爭議頻傳衝突,甚至鬧上監察院。去年彰化縣政府公告潭墘國小從同年8月1日停招,轉型遊學中心,當時學生、家長及當地民眾反對廢校,還發「請您救救我的學校」公開信,向時任總統蔡英文求援,但未果。

今年5月16日,監察院通過監委葉大華、施錦芳的調查報告,就彰化縣政府以少子女化招生不足、節省公帑為由,陸續於2020年、2021及2023年關閉大城鄉永光、頂庄及潭墘等國小,引發陳情抗議,行政程序核准有怠失,提案糾正彰化縣政府。

監委指出,現行所廢小校多為偏鄉農村,涉及地方城鄉均衡發展,究竟要協助小校「永續發展」或放任小校「安樂死」,端賴各地方首長的重視程度。

廢校爭議衝突不斷,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王慧蘭指出,裁併校涉及學生受教權和公共空間使用效益,公聽會應是意見溝通平台,能否告知清楚訊息、有效回應家長和社區民眾期待,都很重要,若社區民眾對政府缺乏信任感,質疑、抗議和衝突很容易成為廢校過程「常態」。

王慧蘭強調,對學生和居民而言,在地學校消失是剝奪受教權和情感記憶,若能及早提醒社區有關小校的存廢危機,給學校和社區足夠時間與機會嘗試自救與翻轉,或許能降低衝擊並讓小校走出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