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壽股東會水準高 開得像法說會、4類神秘數字曝光

南山人壽昨(19)日舉行股東常會,多位員工股東接連站上發言台,提問內容不乏投資績效、再投資情況、流動性、重分類、美國降息、營運展望等,甚至連AI都問了,比土洋金融股分析師還專業,股東會開得像法說會,連帶使得4類數字首次被揭露。

南山人壽目前還是公開發行公司,最大股東為潤泰集團與寶成集團合資的潤成投資控股,持有南山約89.55%;自然人股東方面,最大股東為南山人壽前董事長杜英宗,持股南山約1.16%,另外就是許許多多的內外勤員工,堪稱南山最大散戶勢力。

因為還沒有上市櫃,南山人壽為國內6大壽險當中,唯一一家不必舉行法人說明會的公司,國泰、富邦、新光、凱基、台灣等壽險同業定期會向投資人報告的訊息、早已稀鬆平常的數字,對南山而言卻顯得「神秘」。如果不是南山的員工股東在股東會上專業提問,加上南山人壽財務長蔡昇豐在股東會主席、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指示下誠懇回應,外界都還無法得知。

首先是投資績效。據蔡昇豐昨日在股東常會上答覆,南山去(2023)年投資績效良好,呈現利差益。去年全年避險前投報率4%以上、避險後3.5%以上,資金成本(保單負債成本)平均維持在3.7%左右。

保單負債成本3.7%,避險後投報率3.5%,怎麼會是利差益?蔡昇豐在答覆時解釋,「因為我們資產部位比負債部位大,整體來講還是利差益。」

換言之,南山人壽去年底資產約5.4兆元,負債約5兆元,負債裡面需要支付利息的責任準備金占大部分但並非全部,因此可以簡單想成,南山用將近5.4兆元在投資賺錢,但是需要支付利息的保單負債成本部位僅4兆多,雖然避險後投保率3.5%低於保單負債成本3.7%,但因資產部位大得多,相乘後的投資收益還是比較大。

<cite>南山人壽財務長蔡昇豐(圖中)貌似總統賴清德,他昨(19)日盡顯專業,讓南山的股東會開得像法說會。(資料照,陳怡慈攝)</cite>
南山人壽財務長蔡昇豐(圖中)貌似總統賴清德,他昨(19)日盡顯專業,讓南山的股東會開得像法說會。(資料照,陳怡慈攝)

其次是再投資情況。蔡昇豐表示,每年進行投資或再投資是公司重要項目,以最近3年債券到期金額來看,平均每年200億到500億元不等,未來3年有將近1000億元的到期債券要進行再投資,占南山人壽整體債券部位比重約3%。南山去年底資產5.4兆元,其中3.7兆元以上為債券投資,占約7成。

第三是流動性。投資績效與再投資對國內壽險業來講,因多數面臨保單淨流出窘境,顯得格外重要,已經成為支應流動性的要角。南山人壽的員工股東也關心公司的流動性,蔡昇豐昨說,南山去年整體保險給付大概3400億元左右,保險給付包含滿期金、解約金,以及各種保險金。

其中,南山人壽的保戶去年提前解約的部分大概2100億元,解約可能因為股市好、ETF熱賣,或存款、債券的利率走高,保戶琵琶別抱,改成投資這些金融資產;南山去年總保費收入2700億元以上,低於整體保險給付約3400億元,換言之,如果沒有投資業務撐盤,南山會有流動性問題,但蔡昇豐說,去年淨投資收益有1800億元以上,足以支應保戶給付的需求。

再以今年第一季來看,蔡昇豐答覆另外一位股東提問時說,南山人壽今年首季總保費收入大概750億元,解約部分有520億元,以第一季水準來講,解約占總保險給付比率約60%,換言之,南山第一季總保險給付約867億元,比總保費收入還多,但是,「(總保費收入)再加上投資收益的話,其實有1000多億,足以支應流動性。」

第四是重分類。我國壽險業2022年9月與10月,在南山人壽與國泰人壽爭取下,通過被輿論批評的金融資產重分類,南山人壽的員工股東也關心重分類後的情況,像是債券部位的AC科目類別占比、撥入到AC的債券平均存續期間多長、由會計科目OCI移至AC的金額或比率變化..等等。

<cite>南山人壽昨(19)日股東會,發問股東多為工會成員,提問內容水準高、不輸外資金融股分析師。(南山企業工會提供)</cite>
南山人壽昨(19)日股東會,發問股東多為工會成員,提問內容水準高、不輸外資金融股分析師。(南山企業工會提供)

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答覆時說,2022年9月重分類時,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3.8%,當時南山及其他壽險同業確實淨值已經掉到警示標準之下,2023年30年期美債殖利率高點達到5.1%,「如果在2022年第三季沒有做重分類的舉動,整個壽險業會有產業危機,但這(指重分類)其實只是會計評價上面的問題,也不符合我們經營的實質。」

蔡昇豐隨後補充解釋,南山人壽2022年9月底進行金融資產重分類後,整體債券部位擺在會計科目AC項下的比率提高到9成左右,重分類後到現在為止,會計不匹配造成淨值波動的情形已經消弭。

AC科目採成本法計價,跟其他會計科目須按市價評價不同。蔡昇豐說,南山人壽放在AC科目底下的債券部位,避險前投報率也在3.5%以上,這些債券平均存續期間17年以上,這部分可支應公司在負債面長期的給付需求。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