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 埔里覆鼎金遺址 墓仔埔活化變公園

南投埔里地區大馬璘遺址公園10多年前由廢棄軍事營區活化後,原水頭里第1公墓、現為「覆鼎金縣定考古遺址」,近來在文化局規畫下,將再以公墓活化形式,結合文化資產教育及休憩功能,打造為遺址公園。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張貴智說,水蛙窟、大馬璘、曲冰、覆鼎金為南投4處考古遺址;覆鼎金前身為水頭里第一公墓,原遷葬後欲改建為「親子運動公園」,2018年辦理遷葬作業,開挖時有許多珍貴史前文物出土,時間距今逾3000年,被確認為「多文化層」考古遺址。

文化局指出,覆鼎金地勢走向為東高西低的微丘地形,因如倒置容器地形而得名,據試掘調查,文化層分布於土下2米內,但因早年墓葬行為使得表層文化層已不復存,為讓遺址保存兼具用地活化,將規畫為遺址公園。

文化局日前舉辦地方說明會,有建築師建議,遺址範圍約1.8公頃,除提供植栽種植、管線埋設、構造物承重等,全區覆土至少60公分,表土層鋪設長纖不織布後覆土,區隔新舊土層,植栽種植時避免根系深入下方,擾動文化層。

張貴智說,「覆鼎金縣定考古遺址」將以低度開發,在不傷及文化層的保護措施下,未來除提供民眾休憩使用,另以文化導覽解說遺址文物,融入學校推廣教學課程。

文化局指出,有別於大馬璘遺址公園是由廢棄軍事營區活化,「覆鼎金縣定考古遺址」將是埔里鎮首座以公墓活化的遺址公園,未來維持遺址特點,並加入遊具及休憩設施、出土文物仿作實品展示解說等元素,讓參觀民眾更了解早期台灣東、西部文化體交流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