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英國啟動 4 天工作制實驗 工會仍有疑慮

【苦勞網特約編輯陳韋綸/綜合編譯】自 6 月起,英國 70 間企業將開始一項為期半年的實驗性計畫:在不減少工資的前提下,這些公司旗下約 3,300 名員工每週將只工作 4 天。研究人員相信,4 天工作制有助於提高工人的生活品質,並且將提高企業員工的生產力。

這項實驗性計畫是由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研究團隊,以及非營利組織「全球 4 天工作制」(4 Day Week Global )、「4 天工作制倡議團體」(4 Day Week Campaign)以及自主智庫(Autonomy)共同發起。根據《衛報》,參與計畫的企業包括 Platten’s Fish and Chips 餐廳、Rivelin Robotics 軟體公司,以及為慈善機構與社會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慈善銀行(Charity Bank)。計畫打出「100:80:100」的口號——支付 100% 工資的同時,減少工時至 80%,但是仍然維持 100% 的生產力。「全球 4 天工作制」執行長歐康納(Joe O'Connor)表示,隨著英國逐漸擺脫大流行,越來越多企業認知到員工的生活品質才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而減少工時、專注生產的工作模式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優勢。

研究人員:4 天工作制讓員工、企業與環境三贏

研究人員將在為期半年的計畫期間,調查減少工時對於企業生產力、員工福祉、環境與性別平等的影響。首席研究員暨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舒爾(Juliet Schor)認為,4 天工作制將是對員工、企業與環境皆有正面影響的「三贏」方案。

Platten's Fish and Chips 餐廳負責人華特(Wyatt Watts)接受《衛報》訪問時坦言,起初對減少工時仍抱有遲疑,但在加入計畫後,發現團隊士氣因此提高。華特期待休息時間的增加將有助於提升生產力。其他企業則認為,4 天工作制有助於在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留住人才。皇家生物學會執行長唐斯(Mark Downs)表示,加入計畫是為了嘗試「成為更好、更創新的僱主,方能吸引並且留住現有員工。」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越來越多企業重新審視傳統週休二日、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英國國王學院一項調查顯示:大流行後,越來越多倫敦人不願回到從前一週工作 5 天的傳統模式。有 73% 的受訪者表示每週至少 1 天在家工作將成為現代職場的特徵。《衛報》報導指出,公共交通減少、塞車以及燃料價格飆漲導致通勤的金錢與時間成本增加,因此降低工人重返辦公室的意願。

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市議會早在 2015 至 2019 年便曾實驗 4 天工作制。根據「BBC」報導,2,500 名市議會、幼兒園、醫院與社福機構的政府部門工人參與了每週工時由 40 小時縮短為 36 小時的實驗。參與實驗的工人表示縮短工時減輕了他們的壓力,改善健康,並且有助於在生活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日本微軟以及紐西蘭的聯合利華也嘗試 4 天工作制,配合減少不必要任務與縮短會議時間,發現有助於提升員工生產率達 40%。

4 天工作制改善經濟與性別不平等?

2020 年,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研究員哈潑(Aidan Harper)與同事們共同著作了《一週工作 4 天的案例》一書,主張大流行後的復甦關鍵在於縮短工時,並且提出在不減少工資的前提下縮短工時的實際論據。哈潑認為:4 天工作制不僅是對僱主有利的創新商業理念(提高生產力),也有助於解決英國日益嚴重的經濟不平等問題。

哈潑指出,儘管自 1979 年柴契爾執政以來,英國經濟生產力倍增,人均 GDP 也成長了 5 倍。然而柴契爾政府也積極打擊工會,確保經濟收益流向富人。目前,英國最富裕的 1% 人口,財富是最貧窮 20% 人口的 20 倍以上。

哈潑認為, 在不減薪的情況下,穩定過渡至 4 天工作制,將使每小時工資增加 20%,有助於減少經濟不平等,以工時形式實現財富再分配。此外,哈潑也宣稱減少工時將有助於改善環境,因為當人們可支配的時間變多,人們選擇「方便」產品的壓力也就會變小(例如:更快速但較不具環境可持續性的飛機、汽車);也可以用來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因為工時減少意味傳統性別分工的界線不再明確,男性將更有餘裕參與家庭照顧,而女性則獲得重返職場的機會。

工會:在自動化與零時契約的背景下看到縮短工時的隱憂

4 天工作制聽起來很美好,不過也有經濟學家與工會也提出擔憂。英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麥可・羅伯茲(Michael Roberts)與英國工會聯盟(TUC)都表示,新的工作型態有可能造成「階級鴻溝」。羅伯茲指出,在選擇工作場域的自由度方面,白領與藍領工人之間存在明顯差距。在英國,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工人中,20% 可以選擇在家或辦公室工作,相較之下,年收入 15,000 英鎊(約台幣 55 萬多元)以下的工人中,只有 8% 的人口擁有這樣的特權。

根據羅伯茲的看法,現實情況是:儘管朝九晚五的傳統工作模式沒落,但這並不意味工時減少,相反地,在美國與歐洲國家,在夜間、清晨或是週末工作的現象都有增加的趨勢。此外,對於護理人員、司機與保全,12 小時的輪班制仍是常態。在歐盟,2005 年從事輪班制的工人比例為 15%,十年後比例提升到了 21%。由於長工時與無規律的班表,輪班制工人也面臨更高的精神、心血管與腸胃疾病風險。

旗下有 54 個工會、會員數 620 萬人的英國工會聯盟則看到縮短工時的隱憂,認為其背景是科技進步與自動化摧毀了體面且高薪的工作,以及零時契約(不保證最低工資、按小時支付工資)的興起,導致家庭與工作界線漸趨模糊。因此,英國工會聯盟主張,支持爭取 4 天工作制,但「合理工資」是必要條件。

「我們正經歷又一個劇烈的科技革新時期。和工人運動的前輩一樣,我們也要求工人應獲得公平的份額。」英國工會聯盟指出:現在人們將每週工作 5 天視為理所當然,但是歷史顯示這是工會起身反抗惡劣工作條件、爭取工作/生活平衡的成果。減少工時不是良心老闆或是富有同情心的政府的恩賜,相反地,從 19 世紀開始的每日工時 8 小時乃至於 20 世紀的週休 2 日,爭取合理工時一直是工會運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