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一週】高通膨+長年撙節 英國工人正經歷「憤怒之冬」

【苦勞網特約編輯陳韋綸/綜合編譯】英國近期超過 10% 的通貨膨漲,令工人階級生活難以為繼。自去年(2022)底,英國運輸、醫療與教育部門工人開始了一場歷史性的罷工,要求政府與僱主調漲薪資,不料執政的保守黨拒絕與工會協商,反而祭出反罷工法案企圖懲罰罷工工人。工會揚言將在 2 月底發起全國罷工來捍衛罷工權,倘若保守黨政府繼續拒絕回應工人訴求,罷工潮預計將持續至 3 月,而在越來越多不同產業工人相繼加入罷工行列的情況下,罷工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

護理師:實質工資十年間減少 20%

去年聖誕節前夕,隸屬英國公營醫療系統「國民健保署」(NHS)的 10 萬名護理師展開罷工,要求合理工資、補足人力,以及挹注更多資金至 NHS。其他醫療工人相繼響應護理師行動,例如 1 萬名英格蘭與威爾士的救護車司機之後也加入了罷工糾察線行列。

因為創紀錄的通貨膨脹,NHS 的護理師在去年的實際工資減少了 1,800 英鎊(約台幣 6 萬 6 千多元)。根據《衛報》,與 10 年前相比,NHS 護理師平均實際工資下降了 8%,減少約 3 千多英鎊;經驗豐富的護理師,實際工資減幅更高達 20%。工會要求調薪幅度必須跟上通貨膨脹率,此外再調漲 5%,才能彌補長期以來護理師實際工資的缺額。然而蘇納克(Rishi Sunak)政府只願意調薪 4%,迫使 NHS 護理師在 1 月再度走出醫院,並揚言如果政府繼續拒絕與工會談判, 2 月將再次發起罷工。

護理師的出走使醫院取消 3 萬多個門診與非緊急手術,不過像是化療、洗腎與加護病房仍配有護理師。除了要求合理工資,工會也要求政府為 NHS 補足人力、挹注資金。護理師將矛頭指向保守黨政府執政 13 年的撙節政策與醫療系統私有化。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英國醫療預算自前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上任以來,從 2010 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0.5% 銳減至 2020 年的 0.3%。

《金融時報》指出,在過去 10 年間,英國每年人均醫療支出比其他歐盟國家少了約 20%,與德國更是相差 39%。醫療支出短少直接影響醫療品質,在英國,僅 13% 肺炎患者存活至少 5 年(日本為 33%);此外,9% 中風患者在 30 天內死亡(德國僅為 6.2%)。

長期缺少資金也導致英國醫療系統出現其他各種問題,例如可使用病床減少、急診室病患等待時間增加,等待住院人數更從 2010 年的 250 萬人翻倍增加至 2019 年的 460 萬人。單在 2022 年 10 月,就有 291 萬名病患等待治療的期間超過 18 週,其中更有 41 萬人等待超過一年。NHS 撙節也導致醫護人員吃緊,NHS 護理人員的職位空缺超過 13 萬,除了普通科醫師數量不斷減少,護理師人手也嚴重不足。在 2022 年,護理師職位空缺率為 11.9%,缺額超過 4 萬 8 千個。工會表示有一半的 NHS 人員考慮離職,其中工資就是主因。

除了護理師,4 萬 5 千名初級醫師也在 1 月初舉辦投票,很可能在 3 月加入罷工的行列。過去 10 年初級醫師的實際工資減少 26%,生計難以為繼也令 65% 的初級醫師考慮離職。

大學收入破紀錄 工人沒錢搭車上班

英國 150 所大學、7 萬名教職員也將在 2 至 3 月間展開為期 18 天的罷工,爭取合理工資、工作條件與養老金。校方向大學工人所屬的大學學院工會(UCU)提出調薪 4 至 5% 的條件,但是被工會拒絕。

去年 11 月,大學工人發起第一波罷工,當時校方提出加薪 3%,但是大學工人認為,這個調漲幅度甚至還不到目前通貨膨脹率的三分之一,因此拒絕了校方的條件。代表校方的大學學院雇主協會(UCEA)執行長傑特瓦(Raj Jethwa)表示工會要求加薪 13.6%「不切實際」,還稱這個訴求將令大學損失 15 億英鎊,但是工會認為該加薪幅度仍在校方可承受範圍內。UCU 反駁道,英國大學去年收入創下破紀錄的 411 億英鎊。此外,150 所大學副校長的薪資合計就高達 4,500 萬英鎊,與沒有儲蓄、仰賴信用卡或食物銀行的校園基層工人處境顯然是天壤之別。根據《衛報》報導,一名利茲大學負責招生的職員,年收入僅為 24,000 英鎊(約台幣 88 萬多元),另一名清潔工的時薪則為 10 英鎊,這樣的低收入令他難以維生,甚至每天只能走路上班,無法搭乘公車通勤。

去年 11 月底,800 多名利茲大學工人頂著寒風,頭戴粉紅色的工會毛線帽,與支持罷工的民眾遊行至利茲市政府,要求大學老闆「屁股離開座位」,下來跟工人們談判。大學工人的行動獲得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支持,他拒絕參加聖安德魯斯大學頒贈榮譽學位儀式,藉此聲援罷工工人。

運輸工人方面,1 千多名隸屬全國鐵路、航海與運輸工會(RMT)的契約清潔工,在 2022 年的最後一天展開罷工,爭取時薪 15 英鎊、有薪病假、改善養老金與休假。此外,倫敦等機場超過 1 千名英國邊境管理局人員、蘇格蘭與英格蘭的駕照考官、教練,以及道路交管人員與控制室操作員等運輸業工人也加入了最近英國的罷工潮。

通膨破 10% 消防員也受不了

儘管各職種工人提出訴求不盡相同,但共同背景都是當前工資跟不上物價上漲。英國民眾正在經歷嚴重的生活成本危機,英國通貨膨脹在去年 10 月創下過去 41 年來新高,至今仍超過 10%。與此同時,根據英國工會總聯盟(TUC),目前英國平均實際薪資甚至低於 2008 年,家庭可用收入在去年減少了 3.3%,衰退幅度是過去 100 年以來最大。債務正義組織(Debt Justice)指出有 1,500 萬名英國人為了負擔食物、電費等基本開支而被迫舉債。除了醫療、教育與運輸工人,消防隊工會也正在舉辦罷工投票,如果政府遲未回應,今年 2 至 3 月,英國可能將經歷歷史性規模的全國罷工。

打擊罷工的《最低服務水平法案》

然而,英國保守黨政府未就工人提出的人員短缺與生存危機等問題提出解方,反而祭出反罷工法案回擊。1 月 10 日,商務大臣夏普斯(Grant Shapps)公佈了《最低服務水平法案》(Minimum Service Levels Bills),授權政府就醫療、消防與救援、教育、運輸、核電廠除役與核廢料管理、邊境安全等 6 個公共服務部門設定「最低服務水平」。

夏普斯表示,該法案目的不是為了打擊罷工工人,而是為了確保公共安全,「除了保護罷工自由,政府也必須保護生命與生計。」但是工會卻將該法案視為對工人的「全面攻擊」,因為法案授權僱主解僱罷工工人,抵觸了英國現行《工會與勞資關係法》禁止僱主懲罰罷工工人的規定。英國最大的公共服務業總工會「UNISON」批評該法案侵犯工人權利、破壞民主,揚言將對法案提出法律挑戰。

《最低服務水平法案》內容僅有短短 6 頁,其中沒有進一步規定各部門維持營運的最低服務水平,而是授權商業大臣決定細節。根據該法案,當工人投票決定罷工後,僱主有權向工會發出「工作通知」,提出需要的工作人數與工作內容,以滿足政府規定的最低服務水平。僱主需要在罷工前 4 至 7 天內發出工作通知,這意味著工會幾乎沒有時間與僱主協商提議內容。工作通知送達工會後,工會必須採取「合理步驟」確保工會成員遵守通知。但法案卻沒有解釋何謂「合理步驟」,只規定僱主如果認為工會如未採取合理措施,可對工會興訟並要求損害求償。此外,法案也取消對罷工工人的就業保護,如果收到工作通知的工人拒絕在罷工期間上工,將面臨被解僱的風險。

《最低服務水平法案》已在保守黨佔多數席位的下議院通過二讀,預計最快今年就會通過。反對派的工黨黨魁斯塔默批評護士罷工是「政府恥辱」,但是卻禁止其前座議員(影子內閣)現身罷工糾察線,因此備受批評。工會預計將在 2 月 1 日發起「保護罷工權」的全國罷工,回應保守黨提出反罷工法案。

政府媒體抹黑罷工工人是「肥貓」

除了立法打擊罷工,保守黨也運用廣告與媒體妖魔化工會領袖,例如在工會於去年聖誕節罷工前夕製作海報,上頭的 RMT 秘書長米克・林奇(Michael Lynch)與工黨副黨魁安吉拉・雷納(Angela Rayner)一臉得意洋洋的神情,與一旁低頭靜默的斯塔默形成強烈對比。全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每日郵報》(Daily Mail)公認立場右翼、親保守派,其網路版(Daily Mail Online)更直接抹黑米克・林奇是「工會肥貓」,為了自身利益令倫敦陷入停頓,而其他工會領導者也被貼標籤是「普丁的辯護者」,或是被抹紅成「共產黨人」、「馬克斯主義者」。

不過,根據民調公司「Opinium」一月最新民調,大部分英國選民仍支持護士與救護車工人的罷工,57% 的選民支持護士罷工爭取更高的工資,反對者則佔 31% 。當被問及工會或政府應對罷工的表現較佳時,仍有 34% 的選民認同此次率領護理師罷工的工會「皇家護理學院」(RCN),21% 的人表示不贊成,相對之下,僅有 14% 的選民認同政府表現、48% 不認同。剛上任首相的蘇納克支持度下降 7%,工黨對保守黨的支持度領先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

一名母親投書《衛報》講述自己在聖誕節前兩天去世的女兒,如何在病房中獲得護理師無微不至的照顧。她怒斥「沒有人放任重症病患死去——除了政府,它不願意保持理性,與工會進行有意義的協商。罷工是保守黨糟糕執政長達 13 年的結果,破壞了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服務。」

「工會主張在通貨膨脹率之上調薪 5%,這不是加薪,只是恢復我們的工資。」RCN 秘書長帕特・卡倫(Pat Cullen)表示護理師實際工資在保守黨執政的 10 年間減少了 20%。卡倫回憶道某場遊行,一名護理師向她展示自己不得不使用的食物銀行,以及同事們發起制服交換計畫,為買不起孩子制服的護理師籌措二手制服。「這令人心碎,護理師們正在為了生存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