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東協軟化 美日澳越批中恐掀波瀾

第50屆東協外長會議(AMM)暨相關會議於2日至8日在馬尼拉召開,此次外長會議的聯合公報中並未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行為,發表措詞強硬內容,也未點名中國;甚至中國與東協同意採納的「南海行為準則架構」,也未言明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越南與美國、日本及澳洲都對相關狀況表達不滿。面對中國在南海的造島與軍事化行動,東協不但一直無法達成一致態度,甚至出現軟化趨勢。 ◎東協公報難產弱化 中國外交勝利 第50屆東協外長會議在5日落幕時,聯合公報一度難產,到6日才對外公布,早在東協外長會議舉行之前,就已傳出東協各國在南海爭議上對中國的態度有歧見,因此聯合公報難產並不令人意外。 東協外長會議這份聯合公報對南海出現的人工造島及軍事化等情況表達關切,要求相關國家從事活動時保持自制,但是並未直接點名中國,堪稱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勝利。 南海問題專家海頓(Bill Hayton)認為,東協各國在南海問題上,無法團結一致對付中國,顯見中國對東協各國政府的施壓與拉攏達到效果。 海頓指出,與東協15年前簽署的類似文件相比,當時對中國的措詞較為強硬。他指中國在過去15年間,一方面讓東協發布反對聲音逐漸弱化的聲明,自己則持續強化對南海的主權聲索。從目前情勢看來,中國這些作為似乎從未失利。 ◎南海行為準則架構 法律效力未明 至於本屆東協會議在南海問題的另一項重點,就是東協與中國同意採納「南海行為準則架構」(COC),但並未言明其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象徵中國在南海外交再下一城。 6日在馬尼拉召開的東協暨中國外交部長會議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東協10國外長採納「南海行為準則架構」,作為未來磋商南海行為準則的遵循依據。 中國以南海九段線聲索南海大部份面積的水域,與東協至少4國主張的海域發生重疊,也就是菲律賓、越南、汶萊與馬來西亞,因而引發多年的主權糾紛。 在南海爭議上,菲律賓與越南原本是對中國態度最強硬的兩個國家,但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去年上任後,為修補與北京的關係,改走「外交再平衡路線」,剩下越南仍強力抗爭。 越南一向在南海議題上,強烈批評中國的擴張行為,並堅持南海行為準則必須具有法律約束力,否則將毫無意義。由於南海問題日趨緊張,中越兩國外長原訂7日在馬尼拉舉行的雙邊會談,也因此臨時取消。 ◎美日澳譴責中國 南海對峙恐升溫 不過,儘管中國在本屆東協會議,於南海問題的操作上似乎獲得勝利,但是美國、日本和澳洲三國外長7日發表聯合聲明,譴責北京在南海造島,以及將南海軍事化的舉動,並呼籲東協和中國擬定具法律約束力、有效、有意義的南海行為準則。聲明也呼籲中國和菲律賓,尊重去年國際法庭對南海主權的仲裁。 因此,通過這次東協會議可以看出,在中國施壓與拉攏下,東協各國對南海的態度明顯分歧,尤其菲律賓的立場大幅偏離前任政府,使得共同抵制中國勢力在南海壯大的美日澳聯盟,更難直接介入,其指責中國在南海造島、軍事化,要求制定具約束力的行為準則,恐難見功效。 美國和日本軍艦近來不斷在中國佔有的南海島礁附近出沒,顯示美日對南海問題的急迫關切,恐將升高南海的進一步對峙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