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多聞的性情中人 他當執行長不支薪

友人對李家維的評價,不外乎博學多聞、當機立斷、性情中人。他好客,跟任何人都能攀談,話題天南地北。為人親和,卻有原則,據說在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當執行長的他不支薪,出國差旅也堅持自費。擔任科博館館長期間,因性格耿直引來反彈,有人關說人事,他上報政風室,永不錄用。

相識30餘年的好友、清大歷史所教授黃一農說:「他遊走產、官、學界,不是關在象牙塔的蛋頭學者,做事一向謀定而後動,溝通能力佳又放得開,願意接受不同背景之人的想法。他就像跨界休旅車,不只科學,連經濟、文史也在行,一塊建材多少錢他都清楚,能用最經濟的成本執行活動,私下又能一起聊我專長的《紅樓夢》研究。」

2007年,李家維鼓吹好友辜成允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擔任執行長的他,每週南下1至2次指揮調度,目前多項熱帶與亞熱帶植物的館藏已有小成。(李家維提供)
2007年,李家維鼓吹好友辜成允成立「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擔任執行長的他,每週南下1至2次指揮調度,目前多項熱帶與亞熱帶植物的館藏已有小成。(李家維提供)

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曾撰文形容他愛物成癡,「對待書畫陶瓷神像動物植物昆蟲化石收藏,和他待人一樣平等敬謹,也可以談笑風生百無禁忌。」放眼李家維三層樓的透明玻璃屋,扣除生活起居,到處布置了光怪陸離的收藏:500多罐中藥材、稀有礦石、巨大蛇頸龍化石、上百種動植物及昆蟲標本、歷代出土陶、瓷器。另有一幢新蓋玻璃屋,擺滿了近600尊落難神明雕像,夜裡看來格外驚心,但他沒在怕。

幼年體弱 潮間帶成樂園

李家維出生在澎湖,父母是縣府公務員,「那年代物資匱乏,印象深刻的是用饅頭沾美軍給的奶油吃。我身體不好,朋友去打球嬉戲,我只能蹲在潮間帶的礁石看海藻、魚蝦和螃蟹,每天靜觀海洋,對我日後選擇做生物學研究,有很大影響。」

初中時,父親被調職中興新村財政廳,一家子搬去台中。「澎湖陸地相對單調,來台中才發現山野茂密,好訝異。有一回父親帶我上街配眼鏡,路過繼光街的花店,賣著奇珍異卉,看得我興奮無比。」往後幾年,他每天省下午餐錢,抱幾盆花回家養,不久就擁有一個自足又多樣的花園。

1995年,李家維(前左)辭去科博館館長一職跑去貴州,與中國社科院的陳均遠(前右)一起挖掘寒武紀動物化石。(李家維提供)
1995年,李家維(前左)辭去科博館館長一職跑去貴州,與中國社科院的陳均遠(前右)一起挖掘寒武紀動物化石。(李家維提供)

中一中畢業,他如願考上中興植物系,又讀台大海洋所,一整年勤跑海港,蒐集了200種形狀古怪的螃蟹標本,有四張被郵局收購印成郵票,賺進1000美元。不久赴美國攻讀海洋學博士,1985年回台,入清大任教。

1994年,他發現蜜蜂體內有「超順磁鐵」,可隨地球磁場導引行動,論文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1995年,接任科博館館長,一年後辭職,跑去雲南、貴州敲化石。1998年,與中國社科院的陳均遠教授,在貴州甕安挖出5億8000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推翻物種起源於「寒武紀大爆發」(5億4400萬年前)的說法,論文二度登上《Science》,轟動學術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爭相大篇幅報導。

從細胞生物學跨入古生物學,他不隨波逐流,不怕往冷門鑽,當機立斷的作風畢露無疑。他說:「我不執著哪一件事要成功到什麼階段,能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就換條路走,人世間的事,絕大多數努力可能都是白費,沒必要傷心頹喪。」


更多鏡週刊報導


熱愛生命到極致 不為多活一天吃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