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明:嚇阻勝於作戰 需威懾習近平對攻台的樂觀看法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台北13日電)中國對台灣日益增加軍事脅迫與不放棄武統,美國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今天表示,嚇阻更勝於作戰,在軍事預算投資取得良好裝備、訓練好軍人,將能夠形成嚇阻能力,並且能威懾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於攻台戰爭的樂觀看法。

壯闊台灣聯盟今天下午舉行「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迫行動」新書發表會,本書編輯與主要作者博明(Matt Pottinger)和共同作者、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副資深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以及共同作者、壯闊台灣聯盟創辦人吳怡農出席與會。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片山和之、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前總統府資政邱義仁等人到場聆聽。

片山和之致詞指出,台灣是日本的重要夥伴,兩國交流密切,且有共同價值觀,台海的和平穩定對世界很重要,後冷戰時期已經結束,全球正面臨安全上的挑戰,日本要如何回應以及與志同道合的國家互助合作也非常重要。

博明指出,新書提到台灣應要備戰才能止戰,大家常會爭論是否要花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或3%來做軍事上的準備,軍事是不知道哪時派得上用場,但如果真的在軍事上做好準備,是真的不需要派上戰場,因為把預算放在嚇阻、威懾(deterrence)敵人上,嚇阻的成本比戰爭低很多,因為戰爭會有人命和經濟的代價。

博明進一步指出,嚇阻、威懾也是一種心理行為,透過嚇阻北京做決策的人「也就是只有一個人而已」,讓習近平有所節制,不要踏出戰爭這一步,抹滅習近平對於攻台過度樂觀的想法。

博明表示,建立戰鬥意志與抵抗意識是最重要的因素,可以稱為「X因素」(X factor),這沒有辦法透過戰機或軍艦的數量衡量,而是需要透過訓練與共同的責任感進行培養,需要不斷訓練和社會不斷對話,談論戰爭中會發生什麼以及社會應該如何應對,但實際上台灣準備得越充分,台灣就越不可能打仗。

簡以榮表示,美國、日本、台灣數十年來都持續合作,建立起對中國的嚇阻,但這種嚇阻力卻可能已經慢慢在消退,擔心有一天消退到某種程度,讓習近平可以認為嘗試侵略行動,「我們要確保我們在勝利的這一方」。

吳怡農表示,本書突破幾個盲點,第一個迷思就是兩岸的緊張情勢,是台灣由民進黨執政所造成,但這完全忽略習近平與中國所扮演的角色,是中國試圖要改變台海現狀。

博明表示,從習近平的言行來看,是習近平想要造成現狀改變,美國與台灣的領導人都沒有要造成改變,很多人認為台灣不要做任何事情來挑釁中國,但目前唯一的挑釁,就是「習近平從根本想改變現狀」。(編輯:黃國倫)11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