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選》主打外交成果險勝 莫迪3.0外交目標有這些

長達1個多月投票期的印度大選落幕,現任總理莫迪4日宣布贏得選舉,即將展開第3個總理任期。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助理主任古普塔認為,莫迪的外交政策會專注在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極少邊」戰略聯盟,確保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地區和平。

印度國會下議院「人民院」(Lok Sabha)改選全部543席,4月19日至6月1日分成7階段投票,最後在6月4日開票統計。莫迪(Narendra Modi)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仍取得最多席次,但比2019年少48席,沒有單獨過半,因此執政會更依賴其領導的右派政黨聯盟「國家民主聯盟」(NDA)。

《日經亞洲》(Nikkei Asia)5日表示,莫迪在這次選舉強調外交成果,並引述印度聯合新聞社(UNI)總編輯考爾(Ajay Kaul)說法稱,「傳統及歷史上,外交被認為對國內議題無任何影響,但這次(莫迪)政府把兩者綁在一起」,直言這是外交議題首次在國家政治競選中扮演中心角色。

《外交家》(The Diplomat)5日刊出古普塔(Rishi Gupta)文章,內容提到莫迪的優先目標之一,是讓印度在2027年前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推動經濟改革和創造就業,同時尋求穩固印度的全球領導地位。古普塔稱,印度以目前8.5%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要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非難事。

古普塔提到,莫迪2014年上台後,印度已從世界經濟體排名第10升至第5,且全球和當地指標均肯定印度在2027年前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的目標。實現印度長期尋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次的目標,也是莫迪第3任期的外交目標,但這涉及聯合國本身改革。

<cite>印度駐聯合國大使坎博伊(Ruchira Kamboj)。(AP)</cite>
印度駐聯合國大使坎博伊(Ruchira Kamboj)。(AP)

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古普塔坦言,聯合國改革會面臨結構性挑戰,因中國顯然未準備好讓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他表示,印度的首席外交政策評論員莫漢(C. Raja Mohan)說,印度不會「永遠等待聯合國安理會改革」,並稱印度已在創造最佳替代機構,尤其是「極少邊」(minilateral)組織。

古普塔指出,印度、美國、日本、澳洲對中國在印太地區有共同的安全顧慮,因此形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或許會質疑Quad的有效性,但成員國的積極立場展現更協調的區域模式」。此外,Quad各成員國也就區域安全進行三方諮詢,像是法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合作強化在印度洋的角色。

古普塔亦稱,印度和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模里西斯組成的可倫坡安全秘密會議(Colombo Security Conclave)則是另個在印度洋有效的關注安全團體。他表示,BJP在整個選戰中提及中國的發言,就是誓言加速印度和中國邊界的強健基礎設施發展。

「因此,莫迪3.0將聚焦強化邊界基礎設施、支撐防衛能力,以及與理念相近國家強化『極少邊』戰略聯盟,確保印太地區和平,包括台灣海峽」,古普塔寫道,上海合作組織(SCO)將於7月在哈薩克舉行峰會,莫迪可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已引起關注。

古普塔說,莫迪任內與美國的關係也是蓬勃發展,且美國2016年認可印度為主要防衛夥伴(Major Defense Partner)。2023年1月,印度和美國簽署《關鍵及新興技術倡議》,「規劃未來科技夥伴關係」。天空合作方面,不論誰選上美國總統,莫迪的連任被認為雙方會延續此領域合作。

<cite>2023年8月23日,巴西總統魯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印度總理莫迪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由左至右)在南非金磚會議期間合影。(美聯社)</cite>
2023年8月23日,巴西總統魯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南非總統拉馬福薩、印度總理莫迪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由左至右)在南非金磚會議期間合影。(美聯社)

莫迪呼應尼赫魯不選邊

《日經亞洲》指出,莫迪的外交政策主義被視為「戰略自主」,「簡單說就是不選邊」,這種對強權持觀望態度的模式,與二戰時期的印度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不結盟運動相呼應,表示BJP繼續堅稱傾向俄羅斯是成功戰略。

古普塔認為,印度會繼續維持和俄羅斯的防衛及貿易關係,但俄羅斯與中國的「無止境」友誼令人憂心,使得印度的安全計算及區域平衡更加複雜。他指出,「鄰國優先」(Neighborhood First)是莫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關鍵倡議,而面對中國影響力上升,印度優先考慮找日本做為與斯里蘭卡進行三邊合作。

另外,印度2023年9月主辦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把自身打造成可信賴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領袖角色也是莫迪第3任期內的外交目標,且透過「全球南方的聲音」,試圖找到利基點,以享有更多歡迎空間。古普塔直言,這樣的戰略立場不只強化印度外交影響力,還加強與新興經濟體的政經關係。

《日經亞洲》提到,雖然強調外交成果,莫迪依然關注印度國族主義議題,且他在4月一場演說中提及的「滲透者」、「那些有很多孩子的人」,被批評是針對穆斯林。印度逾14億人口中,約80%是印度教徒,這些人是BJP爭取支持的對象,而穆斯林僅約14%,過去曾遭受社區暴力。

《日經亞洲》說,分析人士認為,莫迪談外交的要點和講國內議題時明顯相似,都強調「我們」和「他們」對比,後者通常是指巴基斯坦、中國或莫迪認為對印度有威脅的國家,偶爾包含西方自由主義國家。印度在野陣營批評BJP利用外交來避談日益艱難的國內處境。

<cite>2023年6月22日,訪問華府的印度總理莫迪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宴上舉杯。(美聯社)</cite>
2023年6月22日,訪問華府的印度總理莫迪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國宴上舉杯。(美聯社)

民主信譽受損影響外交

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副會長潘特(Harsh V. Pant)告訴《日經亞洲》,相較於過去選舉,外交議題在這些選舉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莫迪吸引的重要一面是,BJP把他如何投射印度的實力和影響力放上檯面」,特別是吸引年輕選民。

「選舉期間有許多事發生」,潘特說,「這反映執政管理層特別有信心會繼續執政,也顯示外交政策辯論吸引廣泛支持者的情況漸增」。被問到BJP是否有些缺乏展現國內成就,他坦言「部分是真的」,因為國內有提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等問題。

印度尼赫魯大學俄羅斯及中亞研究中心教授潘迪(Sanjay Kumar Pandey)稱,印度鄉村民眾會以為莫迪和世界大國領袖關係密切,「這樣的形象被創造出來,且對當前政府有利」。他坦言:「我想恐怕沒有其他執政黨,能像現任政府一樣列出這麼多外交政策。」

不過《日經亞洲》指出,BJP在選戰中登上全球版面的還有印度宗教兩極化情況加劇。印度的穆斯林領袖哈米德(Navaid Hamid)痛批,這源自於莫迪及他在右翼國族主義團體「國民志願服務團」(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的同事,該團支持BJP,他們在印度國內製造反穆斯林情緒。

《日經亞洲》表示,分析認為,如同BJP用外交議題來影響選情,選舉過程也影響外交關係,像是美國已讓自身在印度的曝光最小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婉拒成為2024年印度國慶遊行首席嘉賓,「這是美國無意幫助加強莫迪國內形象的訊號」。

「印度民主信譽的腐蝕可能影響全球對該國的看法」,《日經亞洲》引據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高級研究員巴吉佩(Chietigj Bajpaee)4月所寫研究報告說,這「或許會促使西方國家檢視和印度合作的性質與限制」。

更多風傳媒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印度總理莫迪當選連任 賴清德:期盼台印關係持續深化
台印關係持續深化!賴清德恭賀連任 莫迪:期待兩國更緊密
賴清德祝賀莫迪連任破百萬瀏覽!印度網友貼我國旗力挺 涉外人士曝2意義
莫迪慘勝 分析:影響印度股市及華爾街
AI干擾選舉 須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