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登陸月球南極:背後有何意義?全球太空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關鍵之舉

在俄羅斯月球登陸失敗幾天後,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這比在赤道附近著陸更困難。印度創下人類首次在月球極地表面成功著陸的壯舉,也成為繼美國、蘇聯和中國之後,全球第四個實現登陸月球國家。

這一成就對印度及全人類都具有深遠歷史意義。「月船3號」(Chandrayaan-3)任務的「勇敢號」(Vikram)登陸器和「智慧號」(Pragyan)將進一步探索月球尚未被訪問過的南極區域。科學家們相信月球南極可能蘊含大量水冰,將在未來的月球任務中扮演關鍵角色。

印度太空項目始於1960年代,迄今發射數百枚衛星。2008年,「月船1號」(Chandrayaan-1)任務證實月球南極存在隕石坑洞。後來科學家發現,月球南極與北極漆黑的隕石坑底部有大量的水,目前以冰的形式存在,可以是未來登月太空人的飲用水和氧氣,水分解而成的氧氣和氫氣也可用作火箭推進劑。此外,這些冰若已累積數十億年,科學家就能藉由研究冰層了解太陽系的歷史。

<cite>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AP)</cite>
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AP)

然而,印度2019年的月球軟著陸嘗試以失敗告終。此次「月船3號」的成功,不僅展現印度作為崛起的太空科技大國地位,也有助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明年大選前提升聲望。「印度已經登陸月球,到達月球的南極點──過去從未有其他國家抵達的地方,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正在南非參加金磚五國(BRICS)峰會的莫迪,觀看登陸畫面時揮舞著印度國旗。

莫迪積極提升印度的國際地位,消除英國殖民的影響,這在眾多印度人心中引起共鳴。很多人認為,月球著陸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國家正在崛起,成為現代的超級大國。在辦公室、商店、餐廳和家庭裡,激動和焦慮的印度人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著。23日,成千上萬人在河岸、寺廟和宗教場所,包括北印度的聖城瓦拉納西(Varanasi),點燃了油燈,祈求這項任務的成功。

根據《美聯社》(AP)報導,主導登月計畫的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主席索馬那(Sreedhara Somanath)表示,這輛月球車將開始進行一系列實驗,包括分析月球表面的礦物組成。整個任務於一個多月前開始,估計總花費為7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3.7兆元),預計將持續進行兩個星期的時間。索馬那進一步表示,印度接下來將嘗試載人登月的太空任務。

<cite>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印度總理莫迪在南非發表祝賀。(AP)</cite>
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印度總理莫迪在南非發表祝賀。(AP)

月球的太空經濟大餅

根據《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分析,在全球舞台上,這次月球登陸象徵著印度登峰的時刻,這也給莫迪帶來明顯的政治收益。印度成為登陸月球的少數國家之一,許多有此抱負的國家,包括以色列、日本、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尚未在月球南極成功著陸。

除了象徵意義,這一成就也將為印度和全世界帶來實質的益處。成功登陸月球南極地區將推動正在進行的太空研究,促進通訊和遙測技術的進步,同時協助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印度的太空專家提到,「月船3號」任務將研究月球上廣泛存在的稀有潔淨核燃料「氦-3」元素,有望成為未來的再生能源資源。

據《美聯社》報導,印度正運用太空計畫的成果來協助發展衛星、通訊和遙測技術,並欲透過測量地下水位以及預測國內的天氣,來解決該國易受極端氣候如旱災和洪水等影響的問題。此外,這次月球登陸還有望推動私人太空探索計畫,使印度經濟進一步成長。印度科技部的高級官員表示,印度太空產業有可能創造上兆美元的經濟價值。

<cite>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AP)</cite>
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AP)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其在全球太空發射市場的份額增加五倍,這受益於印度被視為提供太空發射服務的低成本提供商。

預計全球太空發射市場將從今年的90億美元成長到2030年的超過200億美元。除了衛星發射之外,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俄羅斯和中國等大型太空機構正在籌備重返月球的計劃,這將是長期部署,包含建造環繞月球的太空站和供太空人居住的月球基地。

英國萊斯特太空園區(Space Park Leicester)戰略合作夥伴主任巴斯托(Martin Barstow)表示:「有許多需要做的事情,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回到月球的過程將有許多國家參與其中。」

與俄羅斯命運的黃金交叉

然而「月船3號」的成功可能引發新一輪的大國競爭,加速長期以來的太空競賽。印度和其合作夥伴俄羅斯正爭先恐後地登陸月球南極。俄羅斯的「月球25號」飛船20日嘗試登陸月球南極時失敗,進入了非預期的軌道並最終墜毀。俄國原打算睽違47年再次成功登陸月球,俄羅斯聯邦航太總署(Roscosmos)將這次失敗歸因於月球研究長期中斷,導致缺乏相關專業知識。

<cite>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AP)</cite>
印度「月船3號」任務於當地時間8月23日下午6時04分成功在月球南極表面軟著陸。(AP)

月球南極的水資源未來可能被提煉成火箭燃料,這引發了其他國家競相爭取將月球南極用作深空探索基地的興趣。也許是因為預見這種競爭,美國在2020年制定了《阿提米絲協議》(Artemis Accords),旨在通過共享的規則和原則促進太空合作。許多美國的盟友和合作夥伴已經加入,莫迪在今年6月訪美期間也簽署了該協議,但中國和俄羅斯並未參與其中。

紐約時報》(NYT)指出,印度的成功超越了俄羅斯,蘇聯曾是第一個將衛星、人類和女性送入太空的國家,這反映了兩國太空計劃的命運轉折。近幾十年來,印度的外交政策在華府和莫斯科之間保持微妙平衡,然而印度現正面臨著鄰近中國不斷擴大的威脅。中印軍隊已經在喜馬拉雅山區對峙3年,對中國威脅的敏感性是印度政策考量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美國和印度對北京的不滿程度都逐漸加深,兩國之間的合作也持續增強,包括在太空領域。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的國家安全研究名譽教授卡納德(Bharat Karnad)表示,隨著「月船3號」的成功,莫迪有機會通過突顯印度的科學實力,「更有信心地在國際舞台上主張印度的國家利益」。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