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成長率走高,失業率為何降不下來?《日經亞洲》:莫迪採用「跳蛙」策略是關鍵

今年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的結果出乎意料,印度總理莫迪所屬政黨「印度人民黨」失去絕對多數席次。雖然莫迪順利贏得第3個任期,但他不得不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專家指出印度的失業危機是印度人民黨在這次大選表現欠佳的關鍵原因。《日經亞洲》指出,莫迪過去採取的「跳蛙」策略未能滿足印度廣泛製造業的就業需求,如果他在第3個任期持續採用此策略,可能將再度將印度帶往錯誤方向。

過去10年,在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治理下,印度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5.6%。2023財政年度,印度經濟成長率為8.2%,是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莫迪上任以來,印度GDP已從世界第10名上升至第5名,並有潛力在2025年超越日本。

然而,印度經濟成長的好處並未惠及許多印度人,特別是城市窮人及北方邦(Uttar Pradesh)等農村地區的貧民。根據印度智庫「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entre for Monitoring Indian Economy)的數據,2023年印度失業率達8%,15歲至29歲的城市青年失業率高達20%,超過40%的印度人仍生活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定義的貧窮線以下,每天的生活費低於1.9美元(約新台幣62元)。

<cite>2020年3月,印度孟買(Mumbai)的達拉維(Dharavi)貧民窟。(AP)</cite>
2020年3月,印度孟買(Mumbai)的達拉維(Dharavi)貧民窟。(AP)

許多農村的農民為了謀生而遷移到城市,經常與城市青年爭奪就業機會,例如印度鐵路公司2022年公布3.5萬個職缺時,收到1250萬份申請,引發了騷亂。印度媒體《今日印度》(India Today)2月進行的民調顯示,52%的受訪者認為印度人民黨(BJP)的政策主要讓大企業受益。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莫迪的治理特色是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威權主義方針,自認其合法性源自強大的大眾支持。然而,今年的大選中,邊緣群體質疑這種合法性,認為執政黨因為擁有絕對多數而日益自滿,要他們為此負責。

<cite>2022年5月30日,印度孟買正在等待工作的日薪工人。(美聯社)</cite>
2022年5月30日,印度孟買正在等待工作的日薪工人。(美聯社)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南亞中心(South Asia Center)代理資深主任沙瑪(Kapil Sharma)在社群媒體的貼文總結今年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的3個關鍵要點,第一是民主在印度依然存在且發展良好,第2是印度人想要工作機會,第3是印度選民將讓政府遵守承諾發展經濟,而不是發展宗教。

中、印經濟發展的差異

莫迪強調印度的民主治理時,他可能是將印度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黨專制國家對比。《日經亞洲》指出,儘管印度與中國看起來走著相似的道路,但經濟發展方式截然不同。

英國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指出,1820年,中國經濟及印度經濟合計占世界經濟的一半。經歷西方殖民的痛苦經歷後,中、印兩國在二戰後都選擇了封閉的中央計畫經濟。經過多年的經濟停滯後,中國與印度最終都接受了市場自由化,為各自顯著的經濟成長鋪平道路。

<cite>2022年5月,印度加爾各答市場裡的魚販。(美聯社)</cite>
2022年5月,印度加爾各答市場裡的魚販。(美聯社)

然而,中國與印度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978年,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啟動「改革開放」計畫,利用低成本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相較之下,印度於1991年開始經濟自由化,利用在科學、工程、數學教育的優勢,培育成功的資訊科技產業,特別是軟體開發及外包。

印度央行「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前總裁拉詹(Raghuram Rajan)表示:「印度未能像中國一樣將經濟轉向出口導向型製造業,這並非偶然,儘管1970年代晚期中國剛走上這條道路時,兩國同樣貧窮。即使是低技術的工廠就業也需要最低水準的教育及技術,當時許多中國勞工達到這個標準,大多數印度勞工卻沒有。」

印度跳蛙策略的後果

二戰後,歷屆印度政府都將專門高等教育列為優先,置於初等教育之上,並將重點放在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的快速發展,而非勞動密集型輕工業。這種策略通常被稱為「跳蛙」(leapfrog)策略,亦即一個國家跳過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直接跳至更先進的產業。

與鄰國孟加拉的經濟發展相比,印度這項政策的缺點顯而易見。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資深副教授近藤正規表示:「印度擁有棉花生產、紡紗、編織、縫紉等製衣各階段成功需要的所有要素,但在任何一個都未能表現出色。相較之下,孟加拉缺乏這些優勢,從1970年代晚期開始只專注於縫紉。」如今,孟加拉服裝業僱用400萬人,出口量僅次於中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22年孟加拉人均GDP達2,688美元(約新台幣8萬7790元),超過印度的2,410美元(約新台幣7萬8710元)。

<cite>孟加拉是全球第2大成衣出口國(美聯社)</cite>
孟加拉是全球第2大成衣出口國(美聯社)

《日經亞洲》指出,印度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為其資訊技術產業的成功鋪平道路。然而,印度政府對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忽視導致了長期失業率高。莫迪很清楚這些問題,2014年上任後,他將「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作為經濟政策的基礎,旨在為每年進入勞動市場的1000萬印度勞工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然而,批評者認為他的政策議程缺乏重點,因為它未能促進特定產業或實施稅收優惠等措施,因此許多人認為他對發展製造業的承諾只是空頭支票。

2020 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印度軍隊及中國軍隊在邊境的一個爭議地區爆發衝突,莫迪把握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契機,實施「自立自強的印度」(Self-Reliant India)政策,推出「製造獎勵計畫」(PLI),該計畫旨在提供與國內銷售相關的補貼,藉此促進製造業發展,從而吸引企業投資。

<cite>印度新德里一間咖啡館開設的共享辦公室,這裡是印度許多科技新創公司的工作地點。(美聯社)</cite>
印度新德里一間咖啡館開設的共享辦公室,這裡是印度許多科技新創公司的工作地點。(美聯社)

然而,印度的資金主要分配給高附加價值製造業,例如半導體業、太陽能板業、蓄電池業、資訊科技產品業。日本瑞穗資訊綜研(Mizuho Research & Technologies)經濟學家田村優衣表示:「促進資本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產業有助於創造高薪就業機會,但未能滿足廣泛製造業的就業需求。」這種創造就業機會的差距表明,印度對「跳蛙」策略的追求可能再次將其帶往錯誤方向。

因此,印度的經濟成長明顯落後於中國。截至2022年,中國人均GDP為11,560美元(約新台幣37萬7550元),約為印度的4.8倍。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PwC Consulting)高階經理岡野陽二根據一篇各項經濟指標的分析表示:「從發展階段來看,印度與15年至20年前的中國相當。」

印度的機會

《日經亞洲》指出,問題仍然是印度能否趕上中國,一些經濟因素及地緣政治因素顯然有利於印度,包括中國經濟放緩及中美緊張局勢升級導致供應鏈遠離中國的全球趨勢。然而,全球化的倒退為印度融入國際分工帶來挑戰,而且相較於印度,東協(ASEAN)積極促進貿易,具有優勢,而印度不願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

<cite>2022年11月,印度新德里的鬧區人山人海。(美聯社)</cite>
2022年11月,印度新德里的鬧區人山人海。(美聯社)

《日經亞洲》指出,印度的時間已經不多,印度央行前總裁拉詹表示:「到2050年,由於人口老化,印度的勞動力將開始萎縮,經濟成長將放緩,這意味著印度在人口老化前致富的機會不大。」如果莫迪仍然致力於「印度製造」計畫的最初目標,那麼除了推動自由貿易協定外,他還必須優先考慮早該進行的勞動法改革及土地徵用改革。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