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集體出遊,你也可以「不合群」?和德國友人渡假,我的文化觀察
作者:書宜在德國
今年夏天即將來臨,身邊的德國朋友已經開始談論起夏日的旅行計畫。德文有一個字叫 Sommerpause,Sommer 是夏天,Pause 意思是暫停,Sommerpause 意為「夏天的休息時間」。每逢夏天,德國人就會紛紛拋下工作去度假。有一些店家會暫停營業,表示他們去 Sommerpause 了。
自從了解 Sommerpause 這個概念後,我也才開始注重休息的重要性,讓自己停下腳步,好好放鬆和充電。去年我做了近兩個星期的 Sommerpause,這是我第一次渡了這麼長的假,其實還是有點不習慣。在德國,許多勞工都有 30 天的年假,所以他們的度假時間也較長。
我們從德國開車南下去了義大利和奧地利,在這一段密集與德國人相處的時間,更深刻體會到德國與台灣文化或德國人與台灣人之間的一些差異性。不過,這些差異性是我站在個人立場所觀察到的事情,這與我個人和德國朋友們的背景與經驗有關,所以這些觀察沒有一定的絕對性、正確性,只是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盡量往外跑 vs. 去遠方放空
首先是渡假的模式的差別。
以前在台灣學德語時,就從德語課本裡面發現了台灣人和歐洲人渡假方式的差異,印象中課文內容的主角在渡假時打網球,還帶了偵探小說去讀。
這次我們在義大利托斯卡尼租了一座渡假屋,在那裏度過了一個星期。那是一座 19 世紀的建築,屋內佈置非常典雅、充滿古舊的書籍和圖畫,周邊圍繞著多層次的山景,還有私人的游泳池。我覺得,在渡假屋裡渡假,光是這一點就非常「歐洲風格」。
如果依循我以前度假的既定模式,旅行時,我會想多到戶外走走,穿梭每一條街,觀察當地人們的生活型態,能往外跑就往外跑。但是我這次和德國人度假其中幾天的行程是:在家放鬆一整天、在泳池度過一整天、在海邊度過一整天,這在德文裡動詞叫做 chillen,跟英文 chill 的意思相同。
他們甚至覺得這次我們的住處沒有網球場很可惜──在渡假期間打網球、在游泳池游泳?這都是我以前在旅行時不曾做過的事。
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
在渡假屋放鬆的那幾天,我們游泳、玩迷你高爾夫、玩群體遊戲、桌遊,並且閱讀。我朋友們真的就跟平時我在歐美電影裡看到的一樣,在游泳池旁邊閱讀書籍。雖然我有樣學樣的也帶了書去看,但我就是無法專心,只勉勉強強讀了 2 頁。
我認為他們之所以選擇閱讀,是因為即使一起出門度假,還是需要自己獨處的時間。相較於我們的社會,歐洲人較重視個人的空間。例如在德國,一個人悠閒的在公園野餐、躺在草皮上、坐在湖邊看書、發呆、玩樂器、散步,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我在學校的餐廳也觀察到,很多學生都是自己去吃午餐,或自己坐在校園裡等著上下一堂課,就算一個人坐在草皮上看看書、休息,也都是很稀鬆平常的現象。我前幾天在網路上看到有一個台灣大學生說,他因為中午都是自己一個人,所以都躲起來吃午餐。我聽了不禁思索:為什麼我們的環境,會讓個人在外獨處時,這麼害怕被歧視呢?
直白表達意見 vs. 沉默/隨和/婉轉
再來就是,德國人真的很勇於表達意見。
在旅行時朋友問我:「我以前看過一個電視台,報導亞洲學生上課情形的紀錄片,你們上課真的只有老師在講話,學生一片安靜嗎?」
「對呀!是真的,你覺得很不可思議吧?學生們都不太敢表達意見,可能是怕被討厭吧?」我說。
「在德國剛好相反,如果學生在上課時很安靜,不發表意見,才是個問題。」她回應。
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來德國,真的覺得很辛苦,除了要學科系的專業知識,還要訓練自己表達意見的勇氣;反觀德國學生,彷彿都有種與生俱來的自信,還有論述、發表意見的能力。
這樣的教育方式的不同,也反映在日常生活裡:這次渡假,我們一共 10 個人一起旅行,在討論行程時,德國人善於表達意見的特質更為鮮明,以至於我們常常因為蒐集到的意見真的太多,都必須要投票表決。
我想起以前跟台灣人討論行程或吃飯要吃什麼,大家幾乎都是:「沒意見,沒差,去哪都好,吃什麼都可以。」甚至可以觀察到,有一些台灣人在提供意見時,都會特別委婉、小心翼翼的表達,好像怕犯錯似的,不像德國人總能勇於說出內心話。
尊重個人的選擇 vs. 「你很不合群!」
我觀察德國同學還有我周遭朋友的特質,發現真的他們都比較重視個人的選擇。所以我們這次旅行,遇到群體活動,如果真的有一個人不願意,大家就會想出其他的方式達成共識,但絕對不會有人說:「你很不合群欸!」之類的話。
台灣人過於重視群體生活,以我個人的經驗,在學校教育裡,老師都想要把我們塑造成一群「一樣」的人,如果稍微與眾不同、想和其他人走不同的路,可能就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我們被教導要更多配合群體,無形之中卻壓抑了個人的發展和選擇的勇氣。
培養拒絕的勇氣,生活變得更輕鬆
我在台灣的朋友,與過去的我,經常因為不好意思直接表達意見,所以即使遇到不願意、不喜歡的事情,也會勉強自己接受。前年有一次我去德國朋友家作客,朋友的媽媽要準備食物給我們吃,問了我要不要吃乳酪,我雖然不喜歡,但因為不好意思拒絕,還回答她很樂意。事後朋友問我:「你不是不喜歡吃乳酪嗎?」
「對呀,但我覺得如果我說我不喜歡吃,很不禮貌耶!」我理所當然的回答,朋友卻不解的看著我。
這兩年在德國的生活,經過德式的「直接及誠實文化」的洗禮後,我改變了很多;換成現在,我會很坦白的說:「我不喜歡吃乳酪。」
德國人總是能夠誠實地告訴你他真正的想法,所以談話之中常常會聽到他們說「我不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我覺得那樣不好!」確實,真的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情,直接說出來,真的可以避免很多麻煩。
去年我回台灣度假時,到專櫃買東西,櫃姐熱心地介紹我新產品,但款式我並不喜歡。以往我可能會說:「謝謝,沒關係,我先看別的。」現在我卻能夠很誠實地說:「這個款式我不喜歡耶!這不適合我!」櫃姐於是停止推銷,我也能自在挑選自己喜歡的款式。
誠實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反而讓人生更輕鬆。
接下來,和你們分享一下我們這次度假的照片:
第一天住進義大利的渡假屋時,我在飯廳外的走廊上看到了這個東西,因為那上面還印了一個類似天使的圖像,當時心有點毛毛的,想說,為什麼家裡要擺一個棺材?
這個藏在心中的驚恐,我一直到了第二天才和朋友說。朋友跟我解釋:這個家具德語叫作 Truhe,他們都用這個東西來收納物品。聽完後心中真是鬆了一口氣!但為什麼要這個家具的樣子,會做得那麼像棺材⋯⋯?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即使集體出遊,你也可以「不合群」?──和德國友人渡假,我的文化觀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德國友人的一句話,讓我正視成長的傷痛並學習原諒──致同樣不快樂的你:請記住「你很重要」!
德國人很準時、做甚麼都要先預約,但火車卻常誤點?──4 個細節帶你認識德國
作者簡介:
新北市出生長大,輔仁大學德語系畢業,目前正在德國萊比錫大學讀 European Studies。對於外語和歷史充滿興趣,喜歡觀察了解異國文化,希望透過自己與歐洲的第一線接觸,分享在歐洲的所見所聞。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