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親揭國造潛艦秘密

國造潛艦IDS(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自製防禦潛艦)將在2023年9月下水亮相,儘管外界出現許多聲浪,質疑是「政治下水」,恐有安全疑慮,不過國防部長邱國正先前在立法院多次強調,安全是最重要考量。究竟潛艦要如何「下水」?而且過去從無製造潛艦經驗的台灣,如何確保國造潛艦沉得下去、浮得上來,安全無虞,還能打仗?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親自揭開國造潛艦的秘密。

面對即將下水的潛艦進度,鄭文隆表示,IDS的壓力殼2、3、4、5船段目前已接合完成,剩下首、尾及帆罩的封殼工作,因爲再來的封殼工作皆由台船執行,因此,台船可以預估封殼完成的時間,目前預估應在9月可以完成。而在封殼之前,所有放進去的裝備都必須完成FAT(工廠測試驗收)以後,才能進行封殼電銲作業。

焊接抗炸層層測試 確保潛艦入水安全

由於潛艦不同於水面艦,必須要潛入海底,因此,船體的硬度相當重要,IDS使用的為中鋼研製的HSLA-80鋼板,並通過CR船協CRHS 56B焊接抗炸驗證。鄭文隆指出,潛艦各船段完成焊接後,為確保在深水測試時不會因壓力變化發生意外,所以每次焊接完畢後,皆會依序立刻進行UT超音波測試靜置24小時後,進行MT磁性檢驗,並在靜置7天後,再進行RT放射性檢驗,各項試驗通過後,才算是完成焊接作業。

另潛艦的「下水」這名詞,外界普遍認為是與水面艦相同會直接到海上,但鄭文隆解釋,造船艦一般來說有4大節點,分別為開工、安龍、下水、交船。鄭說,「安龍」節點,因為古代的船有「龍骨」,安放龍骨為大事,必須舉辦祭祀及祈福,但現今的大型船沒有龍骨,加上船大,且船底是平的,演變成第一個船塊(block)完成時,進行祭祀祈福的節點。

鄭文隆又講,潛艦的船塊又與水面船不同,是個圓形的船段,因此,在第一個船段完成時,便舉行了安龍典禮,由於船段內的情形不便讓外界知道,所以當時是在工廠內低調進行祈福儀式。

潛艦「下水」不同於水面艦 封殼後由女性命名

至於下水,鄭文隆說明,該命名源於一個理念,以水面船艦為例,當船體及重要內裝設備完成時,便會當成這艘船已經「出生」了,因此,浮船下水,並辦理「命名儀式」,其中命名人自古以來均由女性擔任,就是這個意義,代表生命誕生,由「Godmother 」賦予船名,並給予祝福,而潛艦則是近代的產物,封殼完成時,相當程度代表這艘船的生命誕生了,因此,會在封殼後辦理命名儀式。

鄭文隆表示,潛艦的下水與水面船稍有不同,因潛艦的艦殼外尚有不少機密裝備,不宜對外顯示,且需經過相當多的測試後,才能真正泡到水裡去,因此,封殼完成進行命名儀式時,除了機密裝備必須掩蓋外,也不會直接放到水裡,只會沿襲自古以來的造船傳統,給予簡單的接觸水的意念。

20220726-國軍漢光演習近日展開,26日實施「聯合截擊作戰」。圖為劍龍級潛艦。(蘇仲泓攝)
20220726-國軍漢光演習近日展開,26日實施「聯合截擊作戰」。圖為劍龍級潛艦。(蘇仲泓攝)

鄭文隆表示,潛艦的下水與水面船稍有不同,因潛艦的艦殼外尚有不少機密裝備,不宜對外顯示,需經過相當多的測試後,才能真正泡到水裡去。圖為劍龍級潛艦。(資料照,蘇仲泓攝)

潛艦儎台設備 因多重變數轉國內自製

針對潛艦儎台設備部分,鄭透露,原先的計劃有162項向國外採購、66項國內自製,共228項;後來,因輸出許可延滯、變故,以及國外廠商因疫情因素,不斷提出延期交貨要求,為滿足自己設定的施工進度,故有些被迫在國內尋商自製,有些則採平行策略,自己也同時尋商自製。根據統計,預劃國外採購的162項,其中的85項成功轉為國內自製,因此目前為止,國內自製品項共151項。

至於配合很好的國外供應商,鄭文隆說,雙方仍保持非常好的供應鏈關係,但也鼓勵他們未來能到台灣來,儘量在台灣產製。

20201124-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蘇仲泓攝)
20201124-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蘇仲泓攝)

針對潛艦儎台設備部分,鄭文隆透露,原先預劃國外採購的162項,其中的85項成功轉為國內自製。(資料照,蘇仲泓攝)

目前,海昌團隊工作的目標是9月完成封殼,舉行命名暨下水典禮,然後展開HATA泊港測試及SAT海上測試,對於未來IDS的HATA測試時間,鄭文隆則指出,目前預估且排定半年的時間,實際作業看順利與否,會決定時間長短。

鄭文隆強調,潛艦國造歷經6年餘的投入,是整個執行團隊不辭辛苦、不憂讒畏譏的堅持,包括中科院、海軍256戰隊、海發中心及台船公司,近千名成員,是成就這個一開始被認為是「不可能任務」的群體英雄。他進一步希望,6年多來辛苦培養出來的lDS設計人才、建造人才,能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不要流失,繼續為國效力,已購置的生產設備不要閒置,能加速再次利用,加速強化我國海下國防實力。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