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物語X典藏織識》臺灣原住民族群歲時祭儀暨文物特展 「慶豐收」於春節登場

圖/台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圖/台南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獨家報導 記者林墨卿/台南報導

臺南市迎來了400年,臺南市府原民會與歸仁文化中心共同規劃臺灣原住民族群歲時祭儀暨文物特展。該展以「慶豐收」作為此次展覽主軸,從「在地」、「共榮」、「豐收」及「歡慶」四個概念出發,傳達在地原住民族群共同響應臺南400活動。南市府原民會主任委員白惠蘭 Salau Kaljimuran、Ingay Tali穎艾達利議員、郭鴻儀議員、陳皇宇議員以及伍麗華委員、陳亭妃委員、王定宇委員與鄭佳欣議員的服務團隊,在活動現場中共同撒下豐收與希望的種子,為展覽揭開序幕。展覽內容集結了17族(含西拉雅族)頭帽佩飾、族服織品、文物器具、圖紋物質,也將呈現「歲時祭儀」、「美學文化」與「新年節慶」在族群文化之間的差異,提升對原住民族群文化的思維與敏感度,特別選在農曆新年期間規劃特展,為臺南400注入原文風采。

展覽透過不同的展示物件呈現「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獨特形制、顏色、材質及文化意義,形成對照又互補的展場視野,讓觀展者有更多的理解與想像。南市府原民會主任委員白惠蘭Salau Kaljimuran表示,每個族群有自己的感恩豐收祭典,不是只有豐年祭,看看17族群的歲時祭儀,就會發現原民文化多采多姿又豐富。除了上述外,各族群「歲時祭儀」亦有別於華人節慶對於「年」的定義,以12月至4月(如sediq、pinuyumayan年祭、atayal播感恩祭、cou戰祭、hla’alua聖貝祭等)、5月至6月(如bunun射耳祭、yami收穫祭等)、7月至9月(如rukai小米祭、thau祖靈祭、amis豐年祭/收穫祭、kevalan豐年祭、paiwan小米收穫祭等)、10月至11月(如kanakanavu米貢祭、saisiyat矮靈祭、truku感恩祭、sakizaya火神祭等)等月份區間(實際舉行期程,依各該部落公布為主),說明展覽17個原住民族群「歲時祭儀」文化之間差異與意義,引領觀眾對主題可以作更深入思考與探討。

主委白惠蘭Salau Kaljimuran亦表示,從記者會現場會發現,備有手語翻譯老師以及聽打員,這是因為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無障礙學習到原民文化知識與享受原民文化之美。展覽期間亦與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聽障服務中心及民間聽障協會合作,規劃多場次專業手語翻譯員現場同步手語導覽,搭建無障礙友善導覽環境,落實資訊平權,誠摯邀請聽障朋友們共同欣賞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化與美麗。展期自113年2月4日(星期日)至3月17日(星期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於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第一畫廊、第二畫廊)展出,歡迎民眾前往參觀。另外,在3月期間也規劃手作課程,邀請qatjatjipi工作室,帶領學員一同來學習傳統弓織,從竹器織具製作到織作方法,從無到有的完整進行,以基礎的單梭技法,讓學員可以體驗傳統工藝的製作智慧,也進一步了解原住民族工藝文化。相關訊息請至臺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官網(https://web.tainan.gov.tw/nation/)、臺南市札哈木會館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ahamumuseum/)及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https://www.facebook.com/ICRMT92/)查詢。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