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傳統食材月桃 終於合法入菜

月桃在原住民社會中普遍使用,圖為新竹縣政府推出「新竹走走」新路線,帶遊客漫步月桃田間。(羅浚濱攝)
月桃在原住民社會中普遍使用,圖為新竹縣政府推出「新竹走走」新路線,帶遊客漫步月桃田間。(羅浚濱攝)

食品餐飲講求創新創意,但食材來源五花八門,業者往往仰賴經驗傳承,容易誤踩法規灰色地帶!例如原住民傳統食材月桃過去列為「不得使用」,今年終於成為合法食材。儘管食藥署設有「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台」,但實際詢問餐飲業者,多半沒聽過、更沒使用過,認為「太多模糊地帶」,希望將層級拉高到農業部、經濟部等跨部會合作,才能兼顧產業發展和食用安全。

新興或利用非傳統供食部位原料愈來愈多,如用於食品製造、加工、調配、販賣等,皆須經安全評估確認不致造成健康危害,否則將違反《食安法》,可處6萬以上2億以下罰鍰。為方便民眾查詢,食藥署設置「食品原料整合查詢平台」,多達535項原料都被列為「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

例如原住民傳統食材月桃,過去被分類為「未確認安全性尚不得使用」,食藥署今年接到民眾詢問後審酌相關資料,判定其地下根莖、地上嫩莖、葉片、花、果實、種子等部位可供香辛調味使用,但不宜生食。

在台東經營餐飲工作室的邱麗穎說,月桃很早就出現在各種食物中,也獲得很正面的評價,研究發現它具有抗發炎效果。除了月桃葉用於包裹食物外,她會使用月桃薑當作咖哩香料、蜜漬月桃花來調製飲品。「月桃對我來說一直都不陌生,從沒想過是否符合食品法規!」她認為,既然這些食材都已經被廣泛使用了,卻還在排隊等待食藥署評估安全性,台灣在這條路上恐怕走得有點慢。

不僅月桃,還有很多食物原料正在等待移出灰色名單。例如原住民上山打獵時,會用鹽膚木的果實當作調味料,又稱為「五倍子」,但在平台上列為「尚不得使用」。目前台灣油芒雖可供食用,但僅限傳統供食部位及食用方式,如烹煮或製成小米粽。

究竟該鼓勵創新,還是嚴格監管?餐飲顧問史達魯表示,支持食藥署將各式食材正面表列,因為部分原料可能有輕微毒性,需要替民眾把關,但站在產業發展的立場上,希望發揚在地特色飲食,但這些傳統原料沒有在正面表列中,恐怕是一大硬傷。他建議政府單位主動協助,如經濟部、農業部等可委託研究機構進行毒理實驗,而不是將這些成本轉嫁於民間廠商或餐飲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