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慣習.法律屢傳衝突 研討會聚焦討論

【Siku(林瑋茜)/uliu(郭亞文) 台北市】 2017-12-08 獵人王光祿以及許多族人持槍狩獵遭判刑案件層出不窮,12月2日在第八屆的「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上,司法院前大法官陳新民特別點出原住民法制化工程的盲點,他指出原基法應該儘快由原則性的保障條款,具體化為更有規範力的法律體系。 (司法院前大法官 陳新民: 這種為了要滿足憲法,要保障原住民的法律,必須要十分地具體,我們原住民法裡面,有一半是非常具體的,那有一大半還是非常空洞,就是那些法還保留在原則法的概念,所以原住民法下一步,當然有必要再做更多施行細則。) 原民會副主委鍾興華則指出,隨著蔡英文總統道歉,支持原住民族政策推展,政府行政機制的運作出現了很大的改變。 (原民會副主委 Calivat‧Gadu(鍾興華) Paiwan: 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習慣,在這幾百年來受到壓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她希望,能夠喚起台灣對這個原住民,不公平的地方能夠有一些扭轉,其實從總統道歉之後,我們感受很深,因為整個行政機制的運作,實際上是有很大地改變。) 針對在今年6月14日公布施行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有學者指出雖然語發法第10條和第4條規定中央主管機關,應定期調查或審議族語發展狀況,但監督的規範力度有限。學者特別以德國經驗為例,在國際法的督促下,讓德國在少數民族語言教育的發展與使用上都有所進展。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江彥佐: 在德國一個很重要的進展,其實是在1998年之後,他們有參與或者是簽訂,這個所謂的少數民族的語言保障的憲章,其實在整個憲章的要求下,語言的教育是他們最重要要要求,然後著重在於學齡前的教育,他們有個壓力就是,因為有這國際法壓力,所以他們每三年要做一個報告。) 原民會表示,為了完善推動原住民族法學研究工作,透過研討會的交流,可以讓原住民族政策有更多實質討論,也為未來自治政策勾勒出目標。 [原民台新聞影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