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最討厭的話 喝酒懶惰吃檳榔

原生最討厭的話 喝酒懶惰吃檳榔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2月28日在高雄舉辦「原住民學生最討厭被問(說)的一句話」調查結果發表,包括「愛喝酒、吃檳榔、很會唱歌跳舞、體育好」等刻板印象,也包括「靠加分、領補助」等被原住民族社會形容為「福利殖民」的政策措施。 族群理解還有漫漫長路 雖然社會大眾早就可透過便利的網路和各種資源共享來取得知識訊息,因為快速方便、進階門檻較低,讓許多人也會用「現在甚麼時代了」來調侃感到不可思議之事。但即使到今日,非原住民族以及原住民族彼此之間的互相了解程度仍然有努力空間,隨意在網路上搜索「原住民」仍會看到「騎山豬上課」、「部落有沒有電線」等想像。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選在228公布調查,協會表示,2013年9月曾在網路上調查詢問,學生最不喜歡被問到哪些問題、被用哪些方式形容?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表示,結論以四個向度作分析:分別為刻板印象、福利污名、文化貶抑及種族歧視。 台灣原住民基層教師協會秘書長董志傑說,受到刻板印象引導,原住民族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被問是不是很喜歡喝酒、吃檳榔,或者被問是不是很會唱歌跳舞,如果是在校園中的原住民學生,老師對學生的問題可能還會包括「你會不會講母語」、「你懂不懂自己的文化」,非原民生則會問原民生有關加分和補助的問題,或者故意用「的啦」結尾、怪異腔調來當作原住民講話的「特色」,形成霸凌。 加分議題是原住民的痛 在調查中曾有一位排灣族高中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因現實因素在外讀書,拋棄自己本身傳統母語去學習一個不屬於我們自己的語言,吃虧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那些考輸我們就說我們是靠加分的白浪(意指漢人)。」 董志傑說,加分以及補助政策是每個原民生從小到大都會碰到的問題:「原基教協會會歷年來內部自主辦理的教育工作坊,也時常針對該議題提出討論,這問題不僅牽涉到族群正義,也牽涉到政府過往對原住民族的文化宰制、權利剝奪等歷史脈絡。大多數原住民學生的就學資源、環境皆處於相對不利的情況下而制定的原住民教育配套措施,對原住民而言都是無法抹滅的傷害與提醒。對此,教師們應該要更敏感的處理教育政策制定下的是非問題。」 學習場域中屢被突顯 在刻板印象部分,各類媒體節目將既定印象深植人心,還不了解、沒有管道了解各族群的觀眾,如果沒有機會在學校教育中認識多元文化,正視族群差異,強調單一以及講究和諧的學習方式,人數多的族群很難理解人數較少的族群看待事件的角度,多元文化視野只是憑空想像。在公布調查中,「你是不是原住民」、「你能不能介紹自己的文化」這2個問題也進入最不喜歡被問到的問題,董志傑說,原因在於問話的人和被問的人,身分有所差異。 「這2個問句入選,原因在於許多老師會在公開場合中直接問學生,但並未顧及學生是否願意回答、被突顯,尤其是當全班只有一個原民生時。」董志傑說,學生對於老師的問題不敢不回應,但又很不願意因族別成為目光焦點。 協會建議,教師在教學時能具備敏銳度和多元文化視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文化差異,避免刻板印象與負面觀點,給予原住民學生積極性的差別對待,在不同之處能給予學生不同的需求,以此打造原住民學生的自信,不再視上學為畏途。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