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善念回饋醫護 尖石部落串起甜蜜契機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日電)疫情延燒一年多,尖石鄉部落小農串連贈送水蜜桃,回饋醫護長年照顧原鄉,從受助者變成給予者,更在學者林益仁團隊協助下,找到異業結盟的潛在夥伴,看到未來契作前景。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林益仁20年來土法煉鋼,協助新竹縣尖石鄉原住民部落小農發展農產運銷。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發生,他的團隊小米方舟在今年春末夏初,跟小農攜手發起「回饋醫護」行動。

林益仁說,幾十年來,馬偕醫院的巡迴醫療行動深入部落不曾中斷,原鄉民眾感動之餘,提供部落裡的教會作為看診場地,也讓醫護在招待所過夜休息。對於小米方舟發起「回饋醫護」,部落原民的心意是肯定的。

不過,也不能讓小農賠錢,所以林益仁和小農共商細節,包含每台斤水蜜桃要用多少錢賣出,最後以不超過高級禮盒價位的盤商價定案,規劃要送出5000顆水蜜桃。

就在林益仁頭痛預算從哪來時,就這麼剛好,泰雅部落的田埔教會每年的宣教福音工作因為疫情擱置,又恰巧今年7月7日適逢50年曾有教友受過聖靈的感動,決定將宣教基金捐出來響應「回饋醫護」行動。

有了預算支撐,讓過往多是伸手接受援助的原民小農,變成有能力付出的「給予者」。於是石磊、抬耀部落小農齊心參與,順利完成首批致贈,如願回饋馬偕醫院總院1000顆水蜜桃。

然而,今年天候先是乾旱、6月下大雨後轉高溫,部落果園全遭蟲害。林益仁說,旱期採收的5月桃,雖小卻甜;之後採收的果實,小農說,外表看起來不錯,但送下山後肯定有問題,當然不敢做下一批致贈使用。

田埔教會得知後,立刻聯繫尖石鄉栽種水蜜桃重鎮的泰岡部落,結果也有蟲害,而且疫情帶動宅經濟,其實自售收益較好;未料,教會表明洽購緣由,就有小農一口說「不要錢」免費送,還有老農將剩下未採收的一片果園全數提供教會採收;教會得以完成回饋馬偕總院、淡水及新竹分院。

一連串自助人助天助,尖石鄉的部落就這樣一步步互相支援,跨部落協力完成「回饋醫護」行動,見證善念修成正果是真的。

林益仁回憶說,「這是一個蠻奇妙的事,善心是會感染的」,一開始有個善念出來,也不能要大家做徹底犧牲,不然會變成一種暴力,所以都在等待大家心甘樂意,不要為了做好事苦了自己,養不飽自己怎麼做善事?有多少就給多少、量力而為,這就是基督教的「五餅二魚」的神蹟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林益仁說,整個過程中為了處理不符盒裝標準的大量格外品水蜜桃,意外促成跨業合作,這很有意思。

格外品水蜜桃原本要拿去餵豬,今年天候因素造成格外品過半,不少果子只被蟲咬一口,9成以上還是好的,一起送下山的格外品超過1000台斤,為避免小農損失太大,一部分做果醬、一部分做精釀啤酒。

果醬廠商原本要付錢買格外品,他說,因為都是教會志工採摘、運送及部落小農的奉獻,難以用數字計算,於是請廠商製成成品後,自行決定回贈多少數量給部落分享,回歸人類最初以物易物方式。

還有國宴冰淇淋廠商也來接洽,雖然還沒有跟業者轉為固定合作模式,但這一路走來可說是陪著部落小農經歷一種教育的過程,原本做成禮盒賣,看似價格高,然而一遭遇氣候變遷,丟掉的格外品比賣掉的多,又要怎麼計算損失呢?

本來只想妥善處理格外品,意外發現部落產銷未來前景,林益仁說,如今得知做成高級冰淇淋,同樣的重量售價甚至比最頂級禮盒高,將跟品牌商、通路異業合作,透過跟小農訂定契作關係,在未來大部分作物都能產出換得收益下,確保部落有抵禦氣候變遷的籌碼,一起蛻變成專業農、融入現代農業鏈結的一環。(編輯:陳清芳)1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