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核能、要淨零... 二度能源轉型路崎嶇

編按: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即將上任,他馬不停蹄的巡視各大產業、拜會意見領袖,振興台灣經濟的企圖溢於言表,並廣納專業人才、以「智慧創新」為核心組成專業財經內閣。為協助新政府貼近實況、面對問題,本報特別企劃專題,作為賴團隊的施政參考。

準總統賴清德宣告520上任後將推動「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在此同時,在野黨欲透過修法讓核能延役,原屬意出任閣揆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亦喊出「得核融合者得天下」,挑戰了賴卓體制下的「核電歸零」政策,企業界對520後的「國家能源政策」目標也有了新的期待。

賴政府的能源政策核心,包括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和海洋能等再生能源,推動數位與綠色的產業雙軸轉型,並形塑淨零永續的綠生活,政府將建立國際資訊顧問團、各產業技術服務團隊等,更將推動「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

企業憂缺電、更缺綠電

然而,在能源政策上扮演關鍵角色的經濟部長,確定由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接掌,崇越大力投資綠電領域,跨足光電與風電,惟綠電近年爭議不少,再加上賴清德對能源政策的重心為穩定供電,要求用電大戶先節電,產業界因此對520之後能源政策從有「一絲的期待」,轉為「憂心」與「非常憂心」的程度之別,憂心政府的能源政策恐讓產業界陷入不是缺電、就是缺綠電的風險。

對能源政策何去何從,工商團體負責人多次公開表示,不要核能、又要淨零,「是做不到的空話」。

首先是氫能源,氫氣是工業產品,需要消耗其他能源來製造;而生質能需要廣大的土地,以台灣的條件並不適合發展;至於海洋能,依據國際能源署估計,2030年海洋能對全球電力貢獻為0.05%、2050年時則為0.16%,「台灣不能因為四面環海,就對海洋寄予厚望。」

小心!AI是吃電怪獸

事實上,產業界對新政府能源政策有四憂,首先是,電力需求低估。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就示警,台灣要及早正視AI是吃電怪獸這個事實,政府應找專家估算,發展AI會吃掉多少電,電力配置應如何調整。

雖然政府再三保證供電無虞,產業界仍認為,即便以政府預估的2022~2029年每年用電成長率約2.3%計算,以半導體廠持續擴廠,並大力推動電動汽車、AI等來看,用電需求勢必大幅成長,不要說未來,現在都已出現電力需求缺口,未來只會更擴大。

二是,再生能源執行率落後。截至目前,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占比只有9.5%,儘管經濟部已將2025年的占比目標下修為15.2%,離目標仍有相當差距。

高度仰賴天然氣 風險大

三是,高度仰賴天然氣、天然氣接收站數量又不足。產業界不諱言,天然氣最怕戰爭,去年美國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來台訪問,大陸大動作模擬封鎖台灣軍演,各界關注:台灣的天然氣存量可以支撐幾天?台灣目前液化天然氣儲槽容量可用天數,全年平均13天,只要來個颱風或有地緣政治緊張事件,企業界就永遠會有「斷氣、斷電」憂慮。

至於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企業界只感受到一個「難」字。因為環評問題難解,經濟部規劃到2029年間要新增21部燃氣機組,除了三接預計2025年6月完工,四接、五接現正處於環評卡關中,六接是否興建還有變數,七接則有地方居民強烈反對。

四是,電網承受度。產業界指出,台灣是獨立電網,不穩定電力在電網中的滲透率是有上限的。2023年農曆春節因全國用電下降,綠電滲透率約30%。依政府規劃,2030年冬天綠能滲透率將高達80%,台電的電網能承受?

產業界認為,要突破困境,就要將能源視科學問題,用科學的角度務實的檢視、並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進行修正。

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劉名寰指出,能源政策面臨多重挑戰和目標,新政府若要達到幾個目標,「至少要運用幾個獨立、有效的經濟政策」。

以風電為例,目前涉及電價和產業政策,例如風電要連結國產化,就是「一個政策工具希望同時滿足兩個政策目標」,讓目前風電發展進度低於預期,陷入「丁伯根法則」(Tinbergen’s Rule)的陷阱。這個部分,新政府應該要檢視。能源轉型若能帶動產業發展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如果成為能源轉型的困難點,則有再檢討的必要。

學者:快建儲能、發電設備

台灣零碳協會理事長陳治維提醒政府,要進一步去縮短再生能源發展的陣痛期,並搭配其他領域的推進,例如鼓勵業者建設儲能或是發電設備,加入電力調度的行列,藉此得以減免部分電價,減輕業者負擔的同時,也讓台灣的電力發展更加具有韌性,甚至是修改法規,將民生的社區儲能設備也納入,才能有效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但目前這部分,許多業者仍在觀望,還有努力空間。

陳治維認為,依照台灣現況,目前需要的、最有效的政策解方,一是就儲能設備設置投資獎勵誘因,一是再生能源基礎建設需要加快興建。台灣經濟研究院則建議,賴政府的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進程,將決定台灣綠氫自給率的重要關鍵,氫能的基礎設施與離岸風電整合,建造氫能基礎設施,如儲槽及加氫站等,供應巴士等擴展零碳交通,都應是新政府最需啟動的國家級重大工程。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投資台灣3大方案延長三年 政院今拍板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
台驊:明年H1海運賣方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