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高關稅 歐美車企靠自己

拜登政府對中國產製的電動汽車課徵100%的關稅後,歐盟的高關稅意圖,卻在第一時間就遭美國財長葉倫的反對;就連德國汽車業者,從賓士到福斯汽車也紛紛表明憂心。

歐盟委員會去年10月宣布,要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主席馮德賴恩更意興風發聲稱,不排除徵收任何損害下的關稅救濟。有趣的是,看似最能在兩邊受益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公開表示反對加關稅;他更以斷尾求生方式,停止原訂在低價車款的擴產競爭。

歐美汽車業者的關切與態度改變,原因非常實際。首先,一旦中國採取無差別的關稅報復,不見得對自己有利;其次,上游原物料的取得、充電樁與電池模組等,需要有流通共用的合作。由拜登政府領銜徵收的高關稅,看似給歐美業者甜頭,但被迫埋單的消費者如果躊躇而退回訂單,甚或是繼續觀望而選擇石化燃料的汽車,這對要急起直追的德國大廠,可未必有利啊。

究其實,對抗中國產製的電動汽車,首要工作是做好產品定位與市場區隔;再就是如何在零碳排時程與協議的總目標下,仍能維持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與自駕旅遊樂趣。而面對來自日韓汽車業者的虎視眈眈,高關稅政策未見其利,反倒風險和禍害都頗高。

尤有甚者,根據路透報導,習近平到訪法國與東歐國家後,中國汽車業者即傳出要在歐洲生產的消息。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反迫使歐洲老牌汽車業者紛紛探索合作的可能性;更進一步來說,除了削減供應商成本,並與工會著手討論,從自動化生產與工作崗位的調整等規畫。

誠然,歐洲工會所擁有的政黨支持和法律保護,讓削減崗位的自動化生產與勞力成本控管絕非易事。南歐國家,像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為阻止汽車業的裁員影響,甚至主張在義大利境內的汽車產量,必須增加1/3!何況主要的汽車業者,於面對零碳排與減少石化燃料汽車的政策壓力之下,原本自2018年間就要關閉部分廠房或是生產線。

有中國電動車業的市場競爭,如今倒能因禍得福。像是德國福斯汽車公司的目標,計畫在2026年以前削減100億歐元的成本,包括削減支出跟員工的提前退休,期能為日後更激烈的產業競爭預先做好準備。至於由法國雪鐵龍與義大利飛雅特合併的公司斯泰蘭蒂斯,則選擇一場硬戰,推出售價2萬歐元的電動小汽車,來與中國製造商做競爭。

換言之,在商言商、各領擅場。由政治人物所主張的高關稅,看似效果明顯;但相較於主要業者的全球布局、市場涉入與供應鏈的有效配置,由高關稅所取得的主場優勢,反倒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