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年改團體的世大運陳抗,為什麼激怒這麼多人?

作者/獨立評論
文/杜冠霖

世大運開幕 反年改抗議阻選手入場(照片來源:中央社)
世大運開幕 反年改抗議阻選手入場(照片來源:中央社)

8月19日,籌備多時的世大運在台北開幕。今年亞洲田徑錦標賽拿下200公尺金牌的短跑健將楊俊瀚擔任掌旗官,率領台灣隊壓軸登場。

奪下台灣女性運動員在奧運第一面獎牌的亞洲飛羚紀政,帶領台灣新舊時代的8位體壇傳奇執會旗進場。

最後看到穿著52號的那個身影站在台上,這一幕,相信全台灣的棒球迷都跟我一樣感動不已:因為台灣隊會有下一個第四棒,但永遠不會有下一個陳金鋒。

這是一個充滿傳承意味和文化底蘊的開幕典禮,相較之前新聞報導票賣不出去的窘況,無疑是大大的驚奇。但當你搜尋世大運的新聞時,看到的都不會是這些。

因為在各國代表選手進場時,反年改團體在小巨蛋外丟煙霧彈,更堵住台北田徑場進場門口,緊接著長達20~30分鐘,只有旗手進場,自C字母、加拿大之後的參賽選手都被堵在場外,無法參加開幕典禮。

筆者並不排斥陳抗,這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常態。

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的開幕式,就有許多民眾聚集在場館外,抗議巴西在嚴重經濟衰退時,政府仍花費大量財力舉辦奧運;甚至開幕前奧運聖火還被示威民眾弄熄,這樣的情況卻也沒有引起如此大的反彈。因此,真正的關鍵應該在於抗爭的目的和比例原則。

在民主社會,「陳抗」會是人民的武器,這個行動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抗爭的目的、方式、對象應該要合理。舉例來說,如果這次發起的是「抗議興建世大運選手村摧毀了兩座城市樹林的環保團體」,看上去也許就合理很多。

但這次的抗爭呢?在年改的議題上,反年改團體陳抗的對象應該是政府,但卻選擇在一群毫不相干的大學生努力掙來的舞台上興風作浪,好像是去好事多退家樂福的貨一樣,讓人摸不著頭緒。

對於反年改團體的行為,或許有人會解釋為藉由大型活動來增加自身訴求的能見度。但就方式來說,當現場已經設置三個陳情區,他們卻選擇用煙霧彈和圍堵入口的方式影響這些無辜的運動員時,就已經違反了合理性和比例原則。

這樣一味宣洩情緒的手段,加劇了支持與反對雙方的對立情況,讓對年改議題的談判空間越來越狹窄。反年改團體有千百種陳抗方式,但在這個時候,他們卻選擇了能激怒最多人的一種。

這次陳抗後受影響最大的是誰?除了這群無辜的工作人員和選手以外,正是真正受到年金改革政策影響的公務員,以及對政策仍有疑慮的其他群眾。

換句話說,這次陳抗引起最大的反感,是來自「不喜歡陳抗的群眾」,而非「支持年改的群眾」。「我本來對年改議題沒什麼意見,現在決定支持到底!」事件發生後,可以在臉書社群、網路媒體的留言區塊看到許多類似回應。

單純對「陳抗」感到反感的人,把這樣的情緒帶入議題的價值判斷,從厭惡「陳抗」變成厭惡「反年改」,也讓未來台灣真正弱勢走上街頭抗爭時,面對的阻力越來越大。

筆者有許多朋友、同學是世大運的志工甚至參賽選手,每次看到他們,都是剛結束一天任務的狼狽樣。開幕前,看到這些為世大運做的準備工作,優質的宣傳影片、與YouTuber的合作、捷運站賣力宣傳的工作人員,都讓人對這個活動充滿了期待,今天這樣的狀況,卻讓媒體的鎂光燈全都轉移到了其他地方,而非聚焦在場上認真奮鬥的選手們,遑論背後默默付出的許多人。這麼久的努力竟換來如此結果,不禁讓人心疼。

也許正是因為過程如此曲折,當看到壓軸的台灣代表團帶著所有選手一同進場、各國選手在出口和維安人員擊掌寒暄、烏拉圭代表團高舉一面寫著「謝謝臺北 烏拉圭愛你」幾個大字的旗幟時,就感到特別溫暖。在比賽槍響前,這些選手已經帶給全世界「超越勝負的感動」。

(作者為世新大學新聞系二年級學生,僅對此次事件有所發想,無任何特殊經歷。)

【延伸閱讀】抗爭不看場合,難道要看水逆嗎?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