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五四精神從傅斯年先生的文章思考/徐夢陽

徐夢陽

傅斯年何許人也?我們今日上網一查,他的資料數以萬計,簡單整理一下他的簡歷:傅斯年(1896年~1950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祖籍江西永豐。若要細數,他一生的頭銜也不少,舉凡歷史學家、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創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還有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國立臺灣大學校長,後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立法委員,可謂其一生相當豐富。

過去的一則報導裡,為傅先生也刻畫了他在五四運動的一個定位,也就是任臺灣大學校長期間,傳承五四精神、提倡自由學風,「傅鐘」更為臺大的象徵之一,因傅先生認為「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用來沈思的。」這些種種都是為我們所深知的,因為到今日相關的景物(如傅園等)仍在,留待後人追思。其實傅先生在未來臺之前,他之於五四運動就有其影響,在此期間時還被推為學生遊行活動的總指揮。後來,他也擔任《新潮》雜誌的主編,同時發表了五十幾篇的文章,內容涉及諸層面,如哲學、心理學、文學、語言等等,這份雜誌當時也起了不小的影響。傅先生是位「坐而言不如其而行」的人,許多的想法常常化為行動,對於五四運動,他留下來的回憶文章有涉及到,我嘗試著從《傅斯年全集》中的兩篇文章:〈「五四」偶談〉、〈「五四」二十五年〉梳理他對於此運動的反思與感想,並對發揮與今日的省思與感懷。

第一篇是〈「五四」偶談〉,這篇乃是在中央日報民國三十二年五月四日在重慶出版。他談到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便是:「社會上似有一種心願,即如何忘了『五四』」。也是這個原因,觸發了他寫作的動機。隨後指出五四所留下來的遺產與貢獻到底是什麼,其一是在外交上,「五四」在其間不可不算是一個連鎖不可少的環節,這自然是它的歷史價值所在。其次是在文化上,眾人只記得反政府、鬧學潮是當時的情形,而忘了這些活動的本質與在時代的意義,乃使其蒙上了「不虞之譽」。所以傅先生一轉筆鋒,回顧五四整個的精神,首先是「五四」已成就了它的使命。當時南至廣州、北至北平,無不顯露一種新動向、新風氣,亦即愛國主義與自由主義,更重要的是為顛覆軍閥作出了前驅。第二,「五四」未嘗不為「文化的積累」留下一個永久的崖層。這也說明了五四運動的一個核心價值,也就是在人類文化的前進中,填補了重要的部份。所以,「科學與民主」仍是今日所談,但與「五四」精神脫離不了關係。文末他也感概的說,我們應該要走「積累」的路子,而不是要把過去通通抹殺掉,我想,傅先生的確後來也做到了這一點,也發揮在他的為人處事上。

第二篇是〈「五四」二十五年〉,這篇刊於民國三十三年五月四日重慶大公報星期論文。連續兩年,傅先生都寫文章感念「五四」,同時藉由文章也反省當時的風氣與該往的方向。這篇文章中,他認為要正視「五四」,而不是全稱的、無所選擇的謳歌它。他的基本概念是「五四」消極的貢獻比積極的貢獻多,而在當時本不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運動,自然也不是一個全無計畫的運動,不是一個單一的運動,自然也不是一個自相矛盾的運動。這話說的很清楚,就是「五四」的存在乃是需要的,而當年重估中國文化的價值也是必要的,因要建立起我們的自信心,就先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最後,他回顧了歷史演進的過程,同時也提出了「五四」的舊口號:「為科學而研究科學」。簡而言之,就是實實在在的完成工作,一些宣傳與運動是製造不出科學家的,唯有好的工作環境好方能培養出好的科學家。這對於他的思想來說是有重要的影響性的,而對於五四的精神也是有正向的積極意義的。

今日反思、感懷「五四」精神,用人物刻畫出當時的精神,不僅在文學、歷史、哲學等等,也不僅當時代的意義,走過歷史長廊,這些人物正是為我們今日有所貢獻的人物,都值得一再的反思其作品中的現代意義。本文談到〈「五四」偶談〉、〈「五四」二十五年〉這兩篇文章,雖然不能說這就是傅先生對「五四」的最終定論,但我想還是可以把他的基本論調作一定位。也就是對待它的主要看法是:要正視它,但不謳歌,不誇大。雖然五四精神是一個很大的整體,但畢竟是時代下的產物,當然都各有其貢獻所在,也有其意義所在。在討論上,「科學」與「民主」至今仍是為眾多人所討論的重點之一,而學運,我們也可以在臺灣看到痕跡,最重要的是在評斷「五四」之時,要用什麼眼光去看待,相信這兩篇文章已說明了很清楚,至於我們如何在文化積累之中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新崖層,這就是現代我們自身的問題了。欣賞著傅先生的文章之餘,突然想起他說過一句重要的話,也就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至今仍為歷史研究影響深遠,回過頭來看,做每件事情也正是要如此,如果只管「說」,而不「做」,那永遠沒有成就的一天。以上都是傅先生留下來最重要的論點,也不能不說是受了「五四精神」所影響,。今日評論「五四」人物之時,更應配合時代環境與其作品來看,如此才能更深入瞭解當時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