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讓香港人「移民台灣潮」再創高峰 ──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愛荻生/金融浮雲逝人生

香港反送中事件至今延燒兩個多月,接連發生的政府發言跳針、警黑勾結及無差別攻擊事件讓事件雪上加霜,更將原本就熱的港人移台意願推得更高更遠:根據統計,今年來香港移民台灣人數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28% ;內政部長徐國勇亦指出,最近來自香港的移民申請,上升至少 30% 。

在台灣政府及民間團體頻釋放「撐香港」信號,社會更有感「港台同聲」,「歡迎港人來台」之際,筆者依在港的貼身觀察,希望能在激情之外也提出一些社會面的思考,想一想:我們是否真了解香港人是「為何而來」?而我們又為此做好準備了嗎?

長年經濟動物大轉性,紛紛「投奔民主自由燈塔」?

首先,談談香港人近年這波「移民台灣」的熱潮,究竟所為何來?

根據台灣政府官員的發言和媒體的報導,絕大多數的角度是:「香港人嚮往台灣的民主自由,這些多少錢都換不來⋯⋯」等等。在此波因「反送中」抗爭運動再被推高的移民議題裡,台灣更似乎快被自家媒體以自由民主之名捧上了天,認為台灣的自由民主,含有極強的「吸客能力」。

另一方面,從筆者身處的香港角度來看,連續幾場破百萬人次的大遊行,也讓香港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聲音,認為過往常被戲稱為「經濟動物」的香港人們(尤其是中產階級以上的族群),如今已被喚醒政治意識,甚至產生質變

簡單來說,上述的看法大體上都認為:曾只關心「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人如今正在「政治覺醒」,且因此掀起赴台定居的熱潮,希望與自由民主的台灣「站在一起」。

這樣的想法很浪漫、很「愛台灣」,筆者也絕對相信,確實有部分香港朋友以此為移民台灣的主要或部分動機。然而,不是要滅自家威風、也不是要大家停止「撐香港」,而是希望我們能夠先冷靜一點,看待這波移民熱潮背後的不同面向:

舉例來說,若翻查歷史,我們會發現在 1980 年至 1995 年間,也出現過一大段「香港人移民海外」的黃金時期;當時其原因主要也是「政治因素」——擔心香港回歸中國後的前景不明朗。

然而隨着香港主權的穩定過渡, 8、90 年代這波大規模海外移民潮,最後更以大規模的回流潮終結

此外,世界上「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度,當然不只有台灣。花旗銀行 2018 年公佈的調查來看,香港的千萬富翁們,其實更一直沒把台灣放在海外移民的「前三志願」。


換言之,根據筆者觀察與了解,這一次「有能力」且「受反送中事件觸發移民念頭」的香港人,之所以出現大量申請移民台灣的熱潮,背後較合理的解釋應為:先用購買移民的方式,為自己提供一個「相對 CP 值高」的避險選項,以空間換取時間,靜觀香港變化。

600 萬台幣移民台灣「好簡單」——香港人的算盤,台灣人也應細細看

若更直白地說,香港移民台灣這個選項,背後的「經濟 / 成本」考量,很可能更大於對「台灣自由民主的嚮往」。

近期香港社會、政局動盪的「推力」暫且不談;若問「移民台灣」對港人的首要吸引力(拉力),根據外媒和香港本地媒體歷來的調查,大致上依序是:相對低廉的購屋成本(如: 用150 萬港幣在台可購置約 30 坪的生活空間,在港基本絕跡);再來是健保(即:遠較香港低廉的醫療成本)及合理且符合需要的醫療等待時間(按:在香港公立醫院照超音波,可能要等上 28 個月);接下來才是相對寬敞的公共生活空間、能夠參與政治的公民權利,以及保護上述社會制度所需的國防安全等,最後是相對較少港人提及的「多元教育環境」。

另外我們看看台灣現行的移民辦法:移民者能以相當於 158 萬港幣( 600 萬台幣)或更低(例如來台創業等)的金額取得居留,並享有上述全部或部份的社會制度。對擁有人均財富 24.5 萬美元(相當於 735 萬台幣),但房價高漲居住空間狹小、看醫生要等到天荒地老的香港人來說,移民台灣的吸引力,更是不言而喻。

而對於那些主要收入源自香港或中國大陸,在香港有一、兩間物業、子女已成年或正在外國讀書的香港中小企業主、高薪經理人來說,擁有一個「台灣身分」,更意味著擁有一個「可攻可守的划算選項」:一來可以暫時逃避香港目前的混亂,由於兩地相近,也較「遠赴西方」更容易看顧(不願賣或難脫手的)生意;二來,也是最重要的,一旦香港日後「(被)恢復穩定」,屆時若要回流香港,也相對沒有過高的代價。

雖然台灣的兩岸定位與前途,目前同樣「陷入爭議」,可能有待 2020 的大選後才有明確方向,但如果將來確定延續民主自由的道路,那麼移台港人便可將這個台灣身分當作撿到寶;而若台灣執政者轉向一國兩制(或一國一制),那也與現在的香港無異,大不了「回到原點」。

也就是說,現在許多起心動念、有能力移民台灣的香港人,主要是因為「遠走不了」或「不划算」,使得「兩邊押寶」成了最佳解——用金融術語說,就是個買選擇權、避險兼博一下的概念。

歡迎港人移台之餘,我們是否想過可能的具體影響?

從台灣人的角度看,我們當然絕不該關起大門、一概拒絕香港朋友移民來台。但同時間,也不該在缺乏完整配套措施之下,對所有投資移民無條件「照單全收」。

為什麼呢?「投資」不是越高越好、「投奔」不是越多越好嗎?

首先,是對台灣房價產生的衝擊:若以台灣的人均所得 / 平均房價比來看,台灣房價早已「過高」許久——但對房價更高、平均薪資也更高的香港人來說,卻是「相對低廉」的選項。這點從多數香港媒體、網路論壇對「移民台灣」的報導角度,都視移台選項有「多便宜」、「多輕鬆」中,即可看出端倪。

因此我們也不難想見,若大量缺乏管理配套的資金,隨香港投資移民潮湧入台灣房地產市場,很難不引起台灣房地產市場可能被炒作的疑慮。對一般台灣老百姓而言,若房價因此向上波動、甚至逐漸「向香港看齊」,相信都是不樂見的。

其次,為了持續享有並保持前述的社會制度,我這一代需要服兵役(我的孩子這代,則需接受軍事訓練)、定期繳納健保費、持續支持友善居住的政策,還有不間斷優化能延續上述制度的教育方針⋯⋯等等。

這些「台灣價值」,並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也非一蹴可及,而是台灣前人累積的血淚結晶,需要我們及我們的子孫耗費時間、金錢,甚至生命去維護。對於「因政治因素」而有意移台的港人來說,他們是否在「共同維護台灣價值」上,也願意、或需要付出同樣的代價?目前可能還存有一定的爭議。

舉例來說,根據現行台灣制度的「外籍人士投保規定」,在台取得居留權的外籍人士,在期滿6 個月、或取得在台灣本地的工作後(不論是本國企業或外商),即可納入健保——透過投資移民者亦然。

更強烈的一點,是港人是否願意讓港籍居台的孩子披上戰袍,上前線負起守護台灣的責任?或是讓有資格回港念「三大」的子女留台,就讀世界排名落後香港的台灣頂大、或其他大學?

上述種種社會中潛存的爭議,目前均不明顯。但筆者擔憂,隨香港人移居台灣人數不斷增加,或一但香港政經局勢(被)趨穩後,一些根本性的「台港矛盾」難免會逐漸浮現。

這些問題,我自己寫起來也感到非常刺耳,但現實的環境亦讓人不得不冷靜考量,這些攸關社會資源分配、公平性、文化與政治權利影響(如:以往港人面對持續不斷的中國內地移民時,也曾引起社會有關投票權利及影響的關注及討論)等「人我磨合」的課題。我們必須觀察、了解港人在對台關鍵議題上的承諾與投入屬於何種程度,才有辦法提出相應合適的方式,而不是僅憑「撐香港」之類的激情口號,就做出攸關台灣利益的重要決定。

台灣的真正課題

看到某立委就香港事件呼籲儘速完成難民法的新聞,我真是為自家人捏把冷汗。雖然現在台灣政府表態撐港,民間也有台港同路的聲音,但激情之外,有些基本的「A移入B」必然產生的問題,終究要理性面對:

1. 香港人為何來台灣?能否為彼此帶來雙贏?


2. 如果要創造雙贏,台灣人要定出「雙贏」的定義,並且評估前來的族群,是否有能力創造雙贏?

3. 如果台灣人能接受「避難」,那麼問題會是「我們是否有良好的管理辦法,應對避難期間發生的種種問題?」譬如就醫就業、誕下後代、犯罪、商業糾紛、財產問題、政治權利等。


4. 若在短時間內迎來大量人口移入潮,則目前台灣的相關配套措施是否足夠?必然隨之產生對台灣房價、物價、就業機會等的衝擊,政府對其規模的估算和因應之道,又是什麼?

最後,筆者仍想呼籲台灣人務必冷靜,把香港正在發生的事,當作台灣的「他山之石」再恰當不過。但切莫將支持港人維護民主自由的熱情,過度連結、投射至台灣,導致因「過度自我感覺良好」,誤判了香港政經發展脈絡,與台灣其實有著許多根本上的不同之處,也忽略了貿然躁進的政策,可能帶來的潛在後遺症。

嚴肅面對香港課題、檢視手邊的準備情況、審慎考量合適的選項並做出回應,才是維護台灣利益的上策。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反送中讓「香港人移民台灣潮」再創高峰——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香港交換記事:「我來自台灣」宛如一張王牌

投訴我的香港老闆後發生的事──「香港人現實勢利又無情」,真的嗎?

作者簡介:

常常挑戰「讓五歲小孩聽懂金融知識」的居港台灣金融人。土生土長,成大企研畢業後在大中華地區工作移動。待過台、外、中資機構,住過北京、深圳、台北,現居香港,在金融業從事風險管理,認為文化同理與盡力溝通是行走天下的利器。喜歡學習,特別關注亞太區域發展、智慧金融及兒童金融教育,期盼下一代所處的台灣越來越好。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