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戴不戴「社交距離」是關鍵!招名威:目前全面性脫口罩很危險

醫師認為台灣目前還不到全面脫口罩的階段。(圖為夜市人潮示意圖)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醫師認為台灣目前還不到全面脫口罩的階段。(圖為夜市人潮示意圖) 圖:張良一/攝(資料照)

[新頭殼newtalk] 指揮中心將自明(5)日鬆綁戶外防疫措施:開放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無須戴口罩;民眾於山林、海濱活動時也無須配戴口罩,但仍應隨身攜帶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對此,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表示,社交距離就是判斷戴不戴口罩的關鍵,而不是施打幾劑疫苗,「目前台灣是還不到可以全面脫口罩的狀態」。

招名威今(4)日於臉書「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發文,提到明天即將開放部分場合無須配戴口罩,例如農林漁牧工業者於空曠處工作,還有在山林、海濱活動都可不用戴口罩。「意思是當人單獨在空曠處工作,方圓一定距離內都沒有人,染疫風險近於零,當然是可以把口罩拿掉的。」

他認為規定的重點是「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防疫規定也指出,上述狀況假如有人潮聚焦或與其他人共同活動,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就應戴口罩。

招名威提到,口罩目前仍舊是防疫最好的工具,但目前台灣還不到可以全面脫口罩的狀態,逐步放寬只要符合科學邏輯、符合社會需求,都是可以討論的。「其實說穿了,保持社交距離就是判斷戴不戴口罩的關鍵,但如果有與人距離太近,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的情況,就應把口罩戴好戴滿。」

爲什麼不能用疫苗來當作判斷基礎?他說明,因為疫苗施打兩劑後,還是有可能出現突破性感染,雖然重症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但台灣還有近2/5的人還沒有打疫苗,更不用說兩劑疫苗的覆蓋率很低,完全不足以讓大家全面性脱口罩,所以用疫苗來當作標準是有失科學正當性的。

招名威強調,「無論怎麼看,現階段冒然全面性脫口罩都是件很危險的事!」

更多新頭殼報導
2021年國慶焰火 高雄三階段交管不提供停車位 鼓勵搭乘公共運輸
「BNT疫苗症候群」必須承擔的風險!兒童急診醫曝心聲:自己也焦慮
金鐘綜藝人「走光照」惹議!黃子佼出面打臉:問心無愧的投入

醫師提到,社交距離才是決定戴不戴口罩的關鍵。   圖:翻攝自招名威臉書
醫師提到,社交距離才是決定戴不戴口罩的關鍵。 圖:翻攝自招名威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