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戴或不戴都不對勁?心理師曝疫後3大焦慮:5招助你降焦慮

心理師葉北辰   圖:翻攝自網路
心理師葉北辰 圖:翻攝自網路

[Newtalk新聞] 很多人在疫情這3年裡,不是居家辦公,亦或是到辦公室時也全程戴著口罩。一旦疫情減緩拿下口罩,不少人會有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安、或對戴或不戴口罩仍有焦慮感等。心理師枼北辰今接受本刊訪問,談到疫後3大焦慮,並提供解除焦慮的5大方法。其中,他說明若發現摘下口罩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好看,那表示自己本來就沒有自信,該做的即是重建自信。

在疫情這3年裡,口罩是人人隨身必備的用品,甚至在疫情期間,不少人會全程戴著口罩上學或上班,因此,拿掉口罩後有不少人會對外表感到焦慮。

葉北辰表示,有3個層面讓人們不戴口罩卻有焦慮感:

1) 仍害怕會染疫,陷入要戴或不戴的焦慮。

2) 不認為生活可恢復正常。

3) 會擔心自己不夠好看,社交會退縮或是沒信心。

他說明,在疫情期間有不少「防疫優等生」,出門總是戴著酒精隨處噴,口罩可能不只戴一層。但當防疫漸鬆綁時,事實上這群優等生會有失落感,一是雖然人們可以選擇要戴或不戴,但有選擇即表示結果自行負責,因此不戴口罩亦無法律罰責,「表示你不能控制別人,不能要求大家都和你一樣要戴口罩。」而這就會讓防疫優等生感到焦慮,這層焦慮的背後,即為害怕自己染疫。

而另一種焦慮則是:「我覺得不用戴,但別人都戴,所以我只好戴!」或「我想載,可是別人都不載,我只好不載」,他表示,這是疫情減緩後的另一社交焦慮,這2種心情說到底即是對回復正常生活沒有信心,因為心裡仍害怕病毒,因此對「戴口罩」這個決定不敢自己負責,交給他人決定。

另外,即是有些人擔心自己不夠好看,拿下口罩後開始對社交退縮或沒信心。葉北辰分析,若你有這種想法,即表示你本來就擔心自己不好看,但被「要戴口罩」這件事給緩解。

他表示,上述3種狀況,可以做幾件事情來讓自己消除焦慮:

1) 讓自己的生活有指標:把生活的重心放在「我吃得健不健康」、「坐息正不正常」,亦即要把心思放在專心過健康生活上,即可消除「害怕染疫」或「不認為生活可恢復正常」的恐懼。

2) 建立恢復自我效能(信心)的活動:如開始運動,建立運動習慣不但可增進身體健康,在過程中也可建立自信。

3) 拿下口罩的練習:葉北辰認為,人們終究是要拿下口罩的。如果你還是對拿下口罩有焦慮感,可以從人少的地方開始學習拿下口罩,讓自己重新習慣沒有戴口罩的自己。

4) 呼吸練習:每天花15分鐘左右,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幫助腦袋不要東想西想。

5) 可以試著去找出喜歡自己的地方,花一點時間讚美自己:葉北辰舉例,比如可以說出你喜歡自己的堅持,喜歡你對別人付出。談到外貌時,即便真的對自己不滿意,都要用溫暖、不嚴厲的方式支持你自己。比如若覺得自己的眼睛不夠大,那可以讚美自己「我的眼睛雖然小了點,但眼神很明亮!」

他表示,上述事項,只要持續練習,並練習接受對自己的溫暖和支持,這樣即可創造一個安靜穩定的內在,讓焦慮逐漸消除。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環團批空汙費率調幅不足!環保署:最高已漲近4成
2023西拉雅森活節熱鬧登場 絕美草原搭熱氣球揪哩逗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