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乘載著年輕記憶的黃玉小環

倪孝強

作者簡介:倪孝強先生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主要收藏方向為玉器。

光華玉市在台灣的古玩界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一聊到光華玉市,玩玉的老光華人對光華玉市裡的「冰果室」肯定很有感,但有感的可能不是冰果室的果汁飲料,而是那些年出現在那兒的一時俊傑們。高中時因為看了作家鍾玲老師聊玉的兩本書,我一頭栽進了古玉的世界,這件黃玉小環(圖一及圖二)就是那時和冰果室的小劉叔叔買的。小劉叔叔是光華玉市的知名玉商,貨流動量大,常有各式各樣的新到玉器可看。記得每去光華玉市,一到他在冰果室的攤位就摸摸東又看看西的,書包還放在旁邊的椅子上,一個人常占了兩個位置。有時會擋到其他想看東西的買家,但那時的白目高中生注意不了這事兒。人多時為了不影響生意,他會讓我坐到他旁邊,我可以繼續看東西,他談生意也方便。有些來看東西的大哥們若是注意到了坐老闆旁邊的我,可能誤把我當作是小劉叔家裡的人,講話都特別客氣,偶爾讓我享受到狐假虎威的待遇啊。

圖一及圖二:玉質盈潤的小玉環,直徑不到三公分,在手上把玩著,年輕的記憶浮上心頭。
圖一及圖二:玉質盈潤的小玉環,直徑不到三公分,在手上把玩著,年輕的記憶浮上心頭。

這件小環那時和明清白玉裡常見的平安扣是歸在一起的(圖三)。一大堆平安扣放在一堆,有些白皙有的帶沁,有上百個可以挑選,摸著玩著特別過癮,每個摸一下,一下午還玩不完。注意到這小環的工法和其他平安扣不太一樣,詢問前輩們眾說紛紜。有覺得這件可能很老的;也有覺得就是個厚一點的平安扣,作工馬虎,洞沒打好(圖四),外面還磨的不圓(圖五及六)。那時文化期的考古資料還不是很多,小劉叔看一群人和高中生聊半天沒結果,直接下個結論:“不管多老,就是平安扣一樣價錢,多拿幾個算便宜點。” 就這麼結案了。忘記當時有沒有多拿幾個平安扣了,過年前整理東西翻到這件,似乎進入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讓人懷念的時光。

圖三:黃玉小環(左)和明清平安扣(右)的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孔的打法。平安扣中孔的壁直,有時會有為了固定繩結而將孔磨凹一處的設計;除了厚度不太一樣,其實兩者看起來還挺像的,在出土資料還不普及的年代,和平安扣放在一起也是很合理的事。
圖三:黃玉小環(左)和明清平安扣(右)的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孔的打法。平安扣中孔的壁直,有時會有為了固定繩結而將孔磨凹一處的設計;除了厚度不太一樣,其實兩者看起來還挺像的,在出土資料還不普及的年代,和平安扣放在一起也是很合理的事。
圖四(左):近看黃玉小環的中孔是兩面對鑽,孔壁有慢速工具留下的磨擦痕跡。圖五(中):小環的外圍有經過磨出稜線的處理。橫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是紅山文化環形玉器常見的特徵。圖六(右):透光照片可以看出外圍雖然磨過卻不圓,不規整但有種渾厚原始的美感。
圖四(左):近看黃玉小環的中孔是兩面對鑽,孔壁有慢速工具留下的磨擦痕跡。圖五(中):小環的外圍有經過磨出稜線的處理。橫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是紅山文化環形玉器常見的特徵。圖六(右):透光照片可以看出外圍雖然磨過卻不圓,不規整但有種渾厚原始的美感。

隨著考古資料漸豐,得空研究這件小玉環的年紀,我覺得應該比明清的白玉平安扣要大上許多,有泛紅山文化玉器的風格(圖七)。文化期玉器的判斷是很有挑戰性的事情,沒有出土資料的傳世品,若不是相當典型的時代風格器物或是有其他一錘定音的特點可供判斷,一般就只能就著大方向推理,依著料、工、形、紋和沁幾個方向猜上一猜。由於文化期的交通運輸能力沒有後世的發達,就地取材的情況比較常見,所以若能判斷是來自何處的玉種,基本上就八九不離十;再來是做工,這件小環的內孔有台階痕,所以可以推斷是從兩面對鑽到接近中心,再用敲擊的方式貫穿,這也是個線索;型制和紋飾就比較麻煩,因為是小件的圓環,沒有什麼顯著的特徵紋飾,只能從外緣和截面的形狀去和出土品比對了;沁色對我而言是個輔助的判斷原則,以我對沁色了解的程度,不敢從沁色作為斷代的依據。

圖七:這件是紅山文化早期,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的出土品。雖說紅山文化以玉玦較多,但玉環也是有出土紀錄的。翻拍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圖七:這件是紅山文化早期,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的出土品。雖說紅山文化以玉玦較多,但玉環也是有出土紀錄的。翻拍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新年假期抱了幾天佛腳,翻了幾本在櫃子上塵封已久的參考書再看這件小環,似乎感覺比較有點方向感了。這件小環的玉質從青黃的顏色可以知道是常見的東北地區岫岩軟玉;中間孔洞兩面對鑽,屬於紅山文化和其後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常見的做法;沒有紋飾,但似有若無的圓渾稜線和型制,與紅山文化牛河梁及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玉鐲做法倒挺像的(圖八及九)。雖說紅山文化出土的玉玦較讓人有印象,之後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給人印象管珠類比較多一點,但素器難斷,朦朧也是另一種美,既然沒有明白板上釘釘的證據,就只能在公堂之上假設一下了。

圖八: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的手鐲,考古資料描述此件外緣磨成圓稜,橫截面近饅頭型,和小環相似。翻拍自《又見紅山》一書。
圖八: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的手鐲,考古資料描述此件外緣磨成圓稜,橫截面近饅頭型,和小環相似。翻拍自《又見紅山》一書。
圖九:遼寧半拉山墓地出土的手鐲,資料描述是「外廓不甚規則,橫截面近圓角梯形,內孔為以管鑽雙面對鑽」。這段描述和黃玉小環的作工更為相近了。翻拍自《又見紅山》一書。
圖九:遼寧半拉山墓地出土的手鐲,資料描述是「外廓不甚規則,橫截面近圓角梯形,內孔為以管鑽雙面對鑽」。這段描述和黃玉小環的作工更為相近了。翻拍自《又見紅山》一書。

和朋友們聊天常聊到光華橋拆了之後,光華玉市的氣氛也隨之改變的狀況。不論是老藏前輩們的風水論,或是實務派朋友的總體經濟看法,逛玉市總每有驚喜的年代和青春一樣,已是一去不復返了。走出時光隧道回到現實,恍惚中看著手上的小玉環,真好奇她遇見過甚麼樣的故事,又承載了多少代人的記憶呢?

貂蟬冠

楊惇傑

作者介紹:楊惇傑先生現擔任玉翫雅集玉協會副理事長,玉翫雅集玉協會與台南市文物協會互為姐妹會,楊先生除豐富的玉器收藏外對於琥珀等項目也甚為專精。
圖一、圖二
圖一、圖二

說到貂蟬,一般人都會想起三國演義中,以美貌周旋於董卓與呂布之間的奇女子;事實上,正史之中並無貂蟬其人,而有一物以此為名,即為貂蟬冠。

圖三:腹部附有牛鼻穿的蟬形玉飾。
圖三:腹部附有牛鼻穿的蟬形玉飾。

貂蟬冠,就是插有貂尾、綴有蟬形玉石的官帽,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據《藝文類聚》記載:「秦始皇復古冠貂蟬,漢因而不改。此內官侍帷幄,受顧問,拾遺於左右,出則負璽以從,秩二千石。」晉代司馬昭之弟趙王司馬倫,曾因濫封職官以致貂尾不足,取狗尾來代替貂尾使用,遂生成「狗尾續貂」這句成語。

圖四:腹部附有牛鼻穿的蟬形玉飾。
圖四:腹部附有牛鼻穿的蟬形玉飾。

貂蟬冠上的附蟬,從戰國到明代一直行用(元除外,清廢除)(圖一、二),此類腹部附有牛鼻穿的蟬形玉飾(圖三、四),在明代時有可見,爾後流行於文人雅士間的各類玉帽正,或許是源自於此。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抗通膨首選 黃金持續看漲◢
黃金抗漲6折起 一台兩省近9千元
日韓劇最愛 鉑金絕美首飾7折起
點睛品計價黃金 保值好選擇
早鳥情人禮 冬日絕美鑽飾6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