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淺析宋代螭紋玉璧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宋代玉器向來以雅致清新、極具文人情趣著稱於收藏界,對收藏者而言就如同酒仙手上的美酒一樣引人企盼,若能進一步擁有件宋代螭紋玉器,更是件做夢都會笑的美事。

傳說中的螭是龍生九子之一,造型多呈盤曲蜿蜒匍匐狀,又稱為蟠螭、螭龍或螭虎,螭紋最早出現在商代青銅器上,商晚期開始出現在玉器上,歷經西周、春秋、戰國到漢代鼎盛,之後逐漸沒落隋唐時幾乎不曾出現,到宋代才再度復興,它的風格表現在宋代是一種頭似貓、身軀扭轉、有著四肢的異獸。

題目訂為淺析宋代螭紋玉璧,特別說明這裡的玉璧有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圓形玉璧,另一類則是特化的出廓璧和四角為弧形的矩形玉璧,囿於自身收集資料及解讀的能力,疏漏難免,尚請方家不令指教,以下就酌引考古出土器物介紹如下:

(一)金華南宋鄭繼道家族墓(推測1201-1241之間)

1、 雙面雕螭龍玉璧

直徑8.1、厚1厘米。正面爲淺浮雕三螭龍紋。螭龍首尾相接,三條螭龍姿態各異,四肢各具動感。螭首成三角形,眼睛圓柱形,鼻呈長方形,貓耳。身體蜿蜒作S形紋,背上有一條細長陰刻綫表示背脊。四肢粗壯有力,腳有三趾。反面爲淺雕刻三條形態各異的螭龍,二條爲側面、一條爲俯視的型態。在三條蠕龍之間用雲紋連接, 有神龍不見首尾之感。此璧受沁嚴重,大部分有乳白色水沁。璧不甚圓,但厚薄均勻。(如圖一)

圖一
圖一

 

2、 高浮雕螭龍玉璧

直徑9.7、厚0.6厘米。單面工,殘的較為嚴重,高浮雕螭龍,螭首呈梯形、鼻子略成等腰三角形,眼睛採管鑽雕成,耳呈水滴狀,螭身扭轉成S字型,背上有一條細長陰刻綫表示背脊,四肢粗壯有力,腳有三趾,綫條流暢,富有動感。此璧受沁嚴重,大部分有乳白色水沁。璧不甚圓,但厚薄均勻。(如圖二)

圖二
圖二

(二)成都市溫江區天府街辦柳江村6組1號雙室拱墓 (1226年)

外徑8.1、孔徑3.4、厚0.4厘米,該璧爲青玉(圖 1),質地溫潤,表面有黃色土沁,側視呈中間厚,內孔和外緣略薄,無內外輪廓綫,正面雕刻一爬行螭紋,螭首輪廓近似三角形、貓型耳、眉陰刻綫呈“V”形寬槽、兩眼圓而內凸,腦後有長鬣,曲頸,四肢粗壯呈爬行狀,關節處飾有內凹渦紋,腳有三趾,背上有一條細長呈 S 形的陰刻綫表示背脊,尾部捲曲成卷雲紋分叉的蔓草狀。玉璧反面無紋飾。(如圖三)

圖三
圖三

(三)四川彭安縣西拱橋宋墓

直徑10.4、厚0.7厘米。青玉質地,表面有灰白沁。內外邊緣有邊框,正面減地浮雕三條首尾相接呈S形的螭,螭首近似三角形,雙眼似管鑽鑽成圓圈眼,雲形耳,三螭形態各異,背上刻有細陰線表示脊線。兩螭頭頂毛髮後飄,後肢一腳踏尾,腳有三趾,長尾單股上卷。(如圖四)

圖四
圖四

 (四)上海西林塔出土

1、直徑4.4,厚0.6厘米。內外邊緣有邊框,正面減地浮雕首尾相接呈S形的螭龍,螭首近似三角形、貓形耳,背上刻有細陰線表示脊線。螭頭頂毛髮後飄,後肢一腳踏尾,腳有三趾,長尾分叉上卷。(如圖五)

圖五
圖五

2、直徑7.1、厚0.5厘米。內外邊緣有邊框,正面減地浮雕兩條首尾相接呈S形的螭,螭首近似三角形,雙眼似管鑽鑽成圓形眼,雲形耳,雙螭形態相近,前螭口啣後螭尾部,背上刻有細陰線表示脊線。兩螭頭頂毛髮後飄,長尾單股上卷。(如圖六)

圖六
圖六

3、直徑11.1,厚0.5厘米,青玉質,質地細密,有部分綹裂及淡黃色沁。內外邊緣有邊框,減地淺浮雕刻三隻首尾相接的螭龍,三螭型態相近,眼用管鑽為小圓眼。四肢各具動感。螭首成三角形,眼睛圓柱形,鼻呈長方形,貓耳。身體蜿蜒作S形紋,背上有一條細長陰刻綫表示背脊。四肢粗壯有力,腳有三趾,長尾單股上卷。(如圖七)

圖七
圖七

(一)南京建中村秦檜家族墓出土的一件出廓璧,「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一件螭虎紋樣的宋元玉器,是江蘇南京江寧南宋建中紹興二十五年(1155 年)墓中出土的仿古玉韘形佩。該器作橢圓虎首形,有管鑽凸圓眼及翻轉瓜子形的兩耳,身軀設計成鏤空穿雲,爪端肥厚,尾末分叉。該墓紀年確切,螭虎形態與細節表現、佩的樣式也不類兩漢,據此學者推斷它是一件典型的宋代仿古玉作,且製作不會晚于南宋早期。」(註1) (如圖八)

圖八
圖八

(二)海寧智標塔螭紋璧

長11.3、寬8中間厚0.9、邊緣厚0.4厘米。外璧四緣有委角,正面向內收成台狀,內外邊緣有邊框,減地浮雕兩條首尾相接呈S形的螭,螭首近似三角形,雙眼似管鑽鑽成圓形眼,雲形耳,雙螭形態相近,前螭口啣後螭尾部,背上刻有細陰線表示脊線。兩螭頭頂毛髮後飄,長尾單股上卷。背面雙螭型態與正面相近,雙螭之間填以細密的陰刻線。(如圖九、十)

圖九 正面(左);圖十 背面(右)
圖九 正面(左);圖十 背面(右)

就以上九件螭紋玉璧,分別就整體布局及頭部特徵(額線、臉部、眼部)、身體型態、腿部及尾部以進行分析。整理表格如下:

身形布局

臉部形狀

眼鼻集中前三分之一

似管鑽眼

身體細長成S形轉折

中脊線

圖一

三螭環繞一圈

三角形

O

O

O

陰刻單線

單股尾端勾捲

圖二

殘件,推測單螭環繞一圈

梯形

O

O

O

陰刻單線

殘不可見

圖三

雙螭環繞一圈

近似三角形

O

X

O

陰刻單線

雙股尾端勾捲

圖四

三螭環繞一圈

三角形

O

O

O

陰刻單線

單股尾端勾捲

圖五

單螭環繞一圈

三角形

O

X

O

陰刻單線

雙股尾端勾捲

圖六

雙螭環繞一圈

梯形

O

O

O

陰刻單線

單股尾端勾捲

圖七

三螭環繞一圈

三角形

O

O

O

陰刻單線

單股尾端勾捲

圖八

上下穿疊纏繞

梯形

O

O

X

陰刻單線,旁有二字紋

單股尾端勾捲

圖九

雙螭環繞一圈

三角形

O

O

X

陰刻單線

雙股尾端勾捲

就以上分析我們大略可得出以下幾點:

(一)、除圖八外工匠布局均以圓心為中心點,將螭環繞璧身一圈。

(二)、眼睛常以管鑽施作。

(三)、眼鼻集中前三分之一。

(四)、脊線多以單陰刻線表達

(五)、尾巴有單股或雙股,盡處多勾捲成圓。

以上為出土宋代玉璧歸納出的宋璧因子,謹供讀者同好們參考。最後再慎重提醒,近年來玉器仿製技術突飛猛進,因此形制及紋飾僅是其中一項因素,務必再配合玉料及工藝痕跡的判準以達到全面性的判斷能力。

圖片來源:

圖一、圖二:趙一心等,〈金華南宋鄭繼道家族墓清理簡報〉。

圖三:蘇欣 劉振宇,〈成都市出土南宋螭纹玉璧初探〉。

圖四:鄭幼林 李力,〈四川蓬安縣西拱橋村宋墓簡述〉。

圖五、六、七: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圖八:http://www.njmuseumadmin.com/en/Article/show_kg/id/67  點閱日期2022.11.10

圖九、圖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寧智標塔》。

註1:引號內文來自,左駿於〈輕素結玉盒——元代範文虎墓玉貫耳壺的考古學觀察〉一文。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