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玉器上的雙貓與合歡

圖一合歡 劉振邦提供
圖一合歡 劉振邦提供
劉振漢
作者簡介:劉振漢先生為台南市文物協會會員,主要收藏方向為玉器。
圖二合歡 蔡耀興提供
圖二合歡 蔡耀興提供

在玉器上有種非常討喜的題材–合歡,為兩隻貓合圍的玉器(圖一、圖二),只是總有個疑惑在我心裡揮之不去,中國式的吉祥語習慣使用諧音,例如事事如意借用柿子、福氣則借用蝙蝠、祿則借用鹿;又或是延伸的寓意,例如松樹代表長壽、竹子中空代表君子謙虛高節、蓮花則有出淤泥不染之意等等。而回頭檢視貓的諧音似乎跟歡搭不上,而延伸的寓意好像也沒有這樣的聯結,若勉強以兩隻動物合圍的型態延伸為合歡的寓意好像也說不過去,因為沒人將兩隻合圍的馬或羊稱為合歡吧?因此引起了筆者往下探求的興趣。

圖三清玉合歡 台北故宮藏
圖三清玉合歡 台北故宮藏

首先試著搜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找到了圖三的清玉合歡,接著找到了圖四的明-清白玉雙貓書鎮,光是比對這兩件玉器上的動物型態可看出明顯的不同,圖四的動物明顯是貓的形象,而圖三的動物呢?外型更像獾–「歐洲狗獾,又名狗獾、歐亞獾,是食肉目鼬科的一種哺乳動物。如圖五」(引號之間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獾在中國分布甚廣,而獾同歡音,從諧音的角度似乎更為貼近合歡的用法。

圖四明-清白玉雙貓書鎮 台北故宮藏
圖四明-清白玉雙貓書鎮 台北故宮藏

那為何我們現在會稱呼這種合圍的雙貓為合歡呢?我猜想或許是因為早期的古董商人「美麗的錯誤」!我們現代人因為常住都市離自然遠了,大部分的人從未見過獾長甚麼樣子,透過想像的獾或許跟貓長相也無太大的不同,又因為合歡的稱呼比雙貓在聽覺及想像中更有詩意,因此當前輩們如此稱呼我們也就「傳承有序」了。或許文物的很多面向都存在著許多「美麗的錯誤」,有時不妨抱著科學的心態往下探索,興許能找出一些可供探討的蛛絲馬跡,這或許也是收藏文物的另一種樂趣吧!

圖五狗獾
圖五狗獾
倪孝強

在古玉上常看到各式各樣的花紋和圖案,聽著玩玉的前輩熱烈討論著。有「臥蠶紋」、「虺龍紋」還有什麼「雲紋」、「榖紋」的,似乎能引經據典,講講紋飾的等級和代表意義才算是入門。這對當年開始接觸古玉,摸不著頭緒的我來說真是件苦差事。後來隨著出土資料越來越多,學者們整理的越來越詳細,才漸漸了解這些裝飾紋樣的由來和意義。

圖片1
圖片1

其中最常聽人談到的是榖紋。這種常見的裝飾圖案,通常作萌芽榖粒狀。名稱由來大概是由於《周禮》這本書中有記載:「子執榖璧,男執蒲璧」,以其紋形似穀子發芽的形狀而名之,認為農業社會的重要事就是穀子順利發芽,用「榖紋」裝飾玉器象徵著祈求豐收富足的意思。雖然《周禮》是講述西周禮制的書,但根據考究,實際成書年代其實在戰國或可能晚至西漢。時間的流逝讓《周禮》一書有很多對西周禮制的猜測和誤解,但在現代考古學蓬勃發展前,對於古代玉器紋飾的傳承與發展演變基本上還是以《周禮》和對其的注疏為解釋方向的。

圖片2
圖片2

紋飾變化和演進的問題在考古學界得到了近一步的解答。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指出,榖紋和卷雲紋,可能是由虺龍紋的進一步圖案化,而離析形成的。而西方的學者羅樾(Max Loehr)先生,在為收藏家溫索普(Grenville L.Winthrop)的中國古玉收藏編寫圖錄時,首創以風格分析為主,考古學研究為輔的方法,對其所定義的”plastic curls”(固有紋飾,指榖紋)的風格來源和演變序列進行探討。他認為西元前8世紀至前1 世紀這段時間(約為春秋至西漢),榖紋呈現出了12個有序的風格變化。這是第一篇在中國古玉上運用風格分析研究的論文。羅氏對古器物年代序列的釐定相當準確,先於考古發掘而且經之後的考古結果印證,成為典範。目前學界通過對出土玉器考察,已歸納出東周玉器上虺龍紋的演變過程–從具體表達到圖案紋飾化。紋飾化的圖案再逐漸演變成另一種形式,最終解構了當初的象徵意義,完全抽象化。綜合歷史和考古的科學研究方法是個理解古藝術的好途徑,這些帶著特殊紋飾的作品,由具象的虺龍紋解構而紋飾化,省下了操心紋飾布局的時間,提高了製作效率卻仍保有玉器的裝飾效果。這個解構的轉變也相當程度的反應了東周那個禮樂崩壞,由獨尊周天子為主的社會秩序解構,轉為各地諸侯崢嶸的全新時代。

圖片3
圖片3

在走上玩到代古玉的路之前,每個古玉人都有一段在真品與仿件間擺盪的過程。聽著各種穿鑿附會的奇譚,手上拿著的還是眾說紛紜;聽了老前輩聊著的傳說,心裡的十五個水桶還是七上八下;再加上至今也沒一套令人相信的科技儀器提供鑑識與斷代,所以古玉仿品常令入門者怯步、初學者誤入歧途。我在這過程中也不例外,一件東西拿上手,腦裡的小劇場沒停過。同一件東西常是聽得某前輩說對就開心;聽得某老藏說有疑慮就睡不著。自己則是如入五里霧中,搞不懂為何同樣的一件東西有人說真卻也有人說仿?對當時還在念書的我來說,把這狀況類比成考試: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問題是怎麼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小弟採用的方法就是找位真正可靠的老師請教。這裡說的老師不是某位知名商家或大藏,而是出土的標本殘件。這件穀紋玉璧就是我當時入門玉器用來學習基本紋飾-穀紋用的標準品。在那個懵懵懂懂玩古玉的時期,注意到了殘件的特點:因為破損和殘缺,市場上感興趣的人相對少。殘件通常價錢不及完整件,商業價值低,特意造假的機會就少了。雖然殘缺,但各種出土現象仍然真實。對像我這樣的入門者而言,是再好不過的老師了。這件穀紋璧買來即為斷為三段後再黏合的,但古玉該有的穀紋製作方法、玉器開片切割痕跡和玻璃光澤等現象卻是一個沒少。拍了照片放在手機裡,有時遇到問題迷惘,怕誤入歧途,立刻就回頭向老師請教。雖說石不能言,但只要誠心也能金石為開,找到了對的老師,像我這樣對美學駑鈍的人也能第一次看穀紋就上手呢!

圖片4
圖片4
圖片說明

萌芽階段:大約相當於商代晩期至春秋中期。紋飾的單元形態多為長條勾卷形紋飾,雖還不像穀紋,但紋飾頭和尾有那麼一點穀紋的影子。

圖片1春秋早期璜型玉飾,山西出土,翻拍自《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山西》。紋飾單元的樣式和穀紋還有些差距。

形成階段:大約相當於春秋晩期至戰國早期。這時出現了較為標準的穀粒狀紋樣,由虺龍紋簡化分解,形成穀粒、卷雲、蝌蚪狀紋樣。

圖片5
圖片5

圖片2春秋晚期玉環,山西出土,翻拍自《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國》。這件是未完工件,可以看出玉器製作的步驟,首先是草稿的單勾陰線,再保留中間需要的部份,旁邊減地下去,就成為了浮雕狀的紋飾。

圖片3 戰國早期玉龍型珮,湖北出土,翻拍自《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國》。這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明星,具有明顯的戰國早期風格。

成熟階段:大約相當於戰國中期至戰國晩期。這個時期,穀紋的形制典型而豐富多樣,盛行至漢。

圖片6
圖片6

圖片4戰國晚期玉璧,河北出土,翻拍自《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國》。這件中山國貴族墓出的玉璧的穀紋飽滿,拋光精細,是戰國晚期的典型之一。

圖片5戰國晚期玉璜,安徽出土。翻拍自《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國》。這件玉璜的穀紋成為單點,但尾部與周圍的穀紋連接起來,一般稱為勾連雲紋,也是穀紋的一種變形。

圖片7
圖片7

圖片6西漢後期玉璧,河北出土,翻拍自《中國玉器全集-4秦漢—南北朝》。穀紋已簡化成為單一凸點,並以大面積規律的形式出現。這個轉變保留了器物隨光線流轉的裝飾效果,在製作上卻更有效率,是戰國到漢的另一種常見紋飾。

圖片8
圖片8
殘件標本

圖片7 殘件穀紋璧。一個斷為三截的玉璧,沒有市場價值卻是研究的好標本。

圖片8穀紋特寫。這件的風格一般看法會落在戰國晚期到西漢之間。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