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問立場不論是非,「淺碟化」的台灣民主該如何逆轉?

文:黃凱祥(學生)

隨著2024年總統選戰逼近,對於各候選人支持度所做的民調數不勝數,但是這其中往往忽略掉選民支持特定候選人所判斷的基準是什麼?

是對中政策?是對美政策?是對內政的看法?是綜合各式議題所反思的觀點?

選舉行為一直是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引以為傲的象徵,但是觀察台灣選民投票時的判斷基準,筆者認為存在極度的「淺碟化」,而這樣的淺碟化會對台灣的民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筆者從淺碟化民主形成的原因,淺碟化民主的影響,以及淺碟化民主的逆轉來加以分析。

淺碟化民主的原因

這邊筆者以最近慢慢興起的街頭民調作為觀察的依據,因為這類型的民調不同於傳統民調,除了最後各候選人的支持度以外,也可以清楚的觀察到民眾是依據什麼而支持特定候選人。

如果觀察很多的民眾在回答為什麼支持特定候選人的時候,有極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因為喜歡他」、「他很帥」、「本身就是XX黨」、「家裡都是支持他」、「感覺他比較好」等等類似的語言,這類型的投票判斷基準都流於形式且表面,並非深入思考後所做出的決定,而為什麼大部分民眾會如此呢?

1. 教育的頹敗

如果觀察我國教育的情況,其實不難想像為什麼人民的回答都會趨於淺碟。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學校的教育注重的是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對於題目永遠都設定有一個明確且清晰的答案,特定科目必須要有一定且明確答案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基礎數學。

但如果說連其他的科目,舉例來說像是歷史,有既定的事實沒有錯,但有一部分的歷史是可以反思並且批判的,而這部分被有所忽略,所以學生在學習歷史時,都只是記下那個歷史事件在何時發生,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發動戰爭的是哪位人物等等,這樣制式化思維的教育方式,鮮少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多面向的問題,學生多半是盲目的接受知識的灌輸,不曾對知識產生疑問,不曾自己思考不同的立場進而綜合出自身的觀點。

這套教育模式無疑會扼殺掉學生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效法孔子但卻根本沒有學習到其精髓,還自以為是的想學習西方那套教育制度,如今那句:「只識西方皮毛,便自命時髦。」仍舊歷久彌新。

台灣早已脫離被殖民的時期,但這種「殖民式的教育模式」卻依然影響著如今的台灣,如此的教育模式又如何期待學生思考政治這件這麼複雜的事呢?

2. 高壓的社會

你累嗎?你回到家是幾點了?每個人民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課業,而且以台灣這種課業與工作環境,不僅是高工作量,壓力也相當大,所以我們時常聽到:「忙都忙死了,哪有時間管政治。」

這樣的狀況,民眾一能夠有空閒時間休息,多半的人都會選擇看電視,打電動或者去戶外走走等等的活動,鮮少有人會針對現在的政治情況進行研究並且提出批判,畢竟實在太累了,只想好好休息。

3. 只問意識形態

台灣對於公共政策的探討一向是只問意識形態,不問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高度專業的特定政策看法,因為自身可能不具備特定專業領域的知識,而必須聽看看專家的分析,但又因為部分專家只問意識形態而不問人民的利益,所以其所發表的專業意見往往都只是為意識形態所服務,其專業意見是包裹在意識形態下的專業意見。

這還蠻弔詭的過去我們在探討意識形態常常集中在對外政策之立場,種族議題之探討,性別多元意象之抉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調整,這種稍微接近價值性判斷類的事物。

而最後連專業性的科學問題,都能夠出現混淆人民且利用科學為政治服務的狀態,這樣的情形又要人民該相信誰?

人民早已疲憊了這樣只問政黨利益的意識形態對抗。

4. 媒體的極端立場

理想上都會希望媒體保持中立,因為媒體的中立人民才可能有監督政府的權力,然而現實上則困難重重,現今主流的媒體大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立場,就現實層面來看,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特定立場的民眾持續觀看,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政府的些許好處?

即使如同美國這樣民主化這麼長久的國家,也依然會有如此的問題。這樣的情形存在且持續堅固的運作下去,但這樣是對的嗎?

當人民所接受的資訊都早已被政黨所竄改,在無法分辨事實基礎的情況下要人民如何進行思考?

5. 缺乏對公共政策的討論

台灣在選舉時,時常聚焦在各候選人有什麼有趣的發言以及民調結果的觀察,這當然可以作為大家茶餘飯後聊聊天的事情。

但是筆者發現如今台灣對公共政策的討論太過於缺乏,有也頂多是某些特定的人物在做討論,屬於極小眾。而如果無法把公共議題的討論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甚至成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整體國民的思考水準就會依然低落。

淺碟化民主的影響

這樣淺碟化民主的情形會產生一種現象,意即客觀上候選人是由選民一票一票透由合法程序所選出來的總統,所以其具有正當性與合法性,但是當這些選民的判斷基準是建立在不完備的觀點以及錯誤的事實基礎之上,被選民賦予選票的候選人,不就如同毒樹果實理論般,當選民判斷的基準是錯誤的,那是否選出來的總統也是錯誤的呢?

當我們踩在錯誤的事實基礎之上所做出的投票行為,而自身又無法意識到這樣的行為,這樣真的是民主嗎?

而簡陋的政治議題探討,只問意識形態的政策選擇,最後導致的就是國家缺乏長期的規劃以及深刻的遠見,畢竟政府的目標並非把國家治理的好,而是在思考如何透由各種手段獲得選民的選票,如此短期上來看可能不會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但當察覺到時早已來不及。

淺碟化民主的逆轉

要逆轉這樣淺碟化的民主情形,可以先從教育制度做起,填鴨式的答題固然必需存在,但同時也需要健全判斷性問題的教育,讓學生從各種角度切入思考事情,如此不僅在健全批判性思考的同時,也更能看穿那些操弄意識形態的學者,當這樣的風氣從教育做起,爾後漸漸蔓延至社會各個層面,相信公共政策的探討可以更深刻且全面。

而在如今媒體的極端立場下,或許媒體從現實的層面上很難保持真正的中立,或許也根本做不到,但從不那麼偏頗的報導,權衡各方的觀點,最後到盡量接近中立的報導,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所應該追尋的。

人民要有勇氣從自身做起,即使是同溫層又或者自身所支持的政黨做出傷害人民的事,而媒體不報又或者言論極度偏向一方,站出來對這樣的事情提出批判。

在高壓社會的情況之下,如果要直搗根本原因,就是推動整體社會的改革進而使人民壓力與工作量降低,但是在如今資本市場當道的世代中,這看起來還是太理想了,但太理想就不用做嗎?

或許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我們希望民主永存,但我們可曾努力維繫過它?

爭取民主自由,除了「爭取」我們是否都遺漏了「維繫」?如果我們因為各種現實的因素,而放棄行使自己作為自由民主國家公民應當有的責任,又何敢說自己希望自由民主繼續永存?

人類發展至今普遍認可民主自由價值,所以曾經有一段時期民主自由國家的數量大量增長,但如今民主倒退(Democratic backsliding)的風潮漸起,我們是否應該有所警覺呢?

如果我們不試著一點一滴的改變去維繫民主自由,最後我們活著的國家,或許看上去雖是民主,實際上卻早已獨裁,而人民卻仍不自知的盲從,這一切人民也有相當的責任。

「歷史的終結」未必是民主價值的勝利。如果我們依舊放任淺碟化民主繼續充斥著台灣,最後台灣的民主將終結於人性,屆時歷史的終結將變成包裹著民主糖衣的獨裁糖果。

台灣的民主走過幾十年,接下來你我都在這一條路上,台灣的民主能否繼續邁向下一哩路?

延伸閱讀
《莫斯科宣言》80週年:蘇聯極力阻止中華民國成為戰後四強,史達林完全沒有與蔣中正和解的意思
中國為何要研發高超音速導彈?背後的三大疑問,和兩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