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腹痛!70歲翁竟罹「急性膽囊炎」 醫列8危險因子:40~50歲注意了

一名70歲張先生日前上腹疼痛,豈料吃了胃藥卻未見好轉,疼痛感反而越來越明顯,於是便前往台北慈濟醫院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這才發現他患有膽結石且膽囊壁增厚,被診斷為「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若不及時治療恐產生敗血症,進而導致生命危險。為此,胃腸肝膽科陳建華醫師遂先做「經皮穿肝膽汁引流術」,加上藥物控制症狀,兩個月後再施行「微創膽囊切除術」,所幸張先生術後恢復良好,3天後也平安出院。

▲陳建華醫師提及,典型的膽結石症狀為右上腹部突然劇痛,且持續一小時以上,但有8成膽結石患者則無明顯症狀。(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據悉,成人肝臟一天可製造約500~700毫升膽汁,並經由膽管儲存在膽囊中,直到我們進食時會由膽囊流進十二指腸,以幫助消化,但若膽汁過於濃稠、出現結晶,膽囊、總膽管都有機會形成膽結石,造成膽囊炎、膽管炎或胰管發炎。

臨床上,膽結石發生率約10~20%、女性多於男性,而40~50歲年齡層為膽結石好發族群,其中危險因子包括:肝硬化胃開過刀的病患多胎產婦肥胖糖尿病攝取過多高熱量食物快速減肥影響內分泌造成膽汁濃度過高等。

陳建華醫師提及,典型的膽結石症狀為右上腹部突然劇痛,且持續一小時以上,但有8成膽結石患者則無明顯症狀,若反覆上腹疼痛就需要安排超音波、胃鏡等檢查,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切除膽囊,而手術適應症以曾經疼痛、發炎,亦或是造成合併症,此時就須由外科醫師執行微創膽囊切除術。

▲膽結石堆積在膽囊裡,須經手術完整切除膽囊。(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然而,許多民眾因懼怕手術,聽聞網路上未證實的消息後,就想自行吃藥排出膽結石,因此陳建華醫師也強調:「臨床上處理膽結石的唯一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沒有溶化膽結石的藥,也沒有讓結石自行排出的藥,震波碎石也只適用於腎結石的患者,所以當發生膽結石相關症狀時,就必須手術處理。」

陳建華醫師進一步提醒,膽結石症狀常常與胃發炎或消化性潰瘍類似,因此容易讓民眾混淆。此外,手術切除膽囊後,膽汁經過總膽管進入十二指腸,雖然對生理功能不會有太大影響,但仍可在膽管內慢慢累積成結石,進而引發膽管發炎,所以在飲食方面也須格外注意,避免高醣、高油、高脂食物,且適時補充水分、規律運動、隨時觀察自身狀況,若腹部不適則應儘早讓醫師診察、做適當的治療,避免發生急性狀況,增加治療困難度。

更多eNews報導
補班沒完沒了!網驚揭「2月不是最慘」 這月份恐挺不住:必丟特休
女星破門抓姦!小三「緊張夾太緊」人夫難以自拔 尷尬畫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