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用山海美景作為報酬,偏鄉學校留不住人才只是剛好而已



文:鄭國生(服務於政府部門,曾任偏鄉學校教師) 開學季到來,許多偏鄉地區 [1] 的中小學又開始招聘新任代理教師,希望能找到有志之士前往任職。從招聘訊息中,可以看到這職位的利多:環境優、薪資高、學生純樸等,這樣好的機會,為何每到開學季就會瘋狂釋出?本人以曾在偏鄉中學任教過的經驗,來說明偏鄉學校的真實狀況。 首先,校園環境優美,這是每個偏鄉學校都會主打的招聘重點。湛藍的天空、幽靜的山嵐或廣闊的大海,這些都是真實的風景,也意味著相對困難的交通、以及資源的相對貧乏;雖然說現在網路購物無遠弗界,物資的取得不再困難,但是想要歸隱山林、當個出世隱士,進駐偏鄉學校自然是絕佳的選擇。 再來是薪資待遇,每每號稱「高達月薪四萬元」,這其實是把補救教學的課堂鐘點費、及/或行政職務加給後的總和,作為一個最資淺的代理教師,妳/你沒有拒絕補救教學與行政職的權力。號稱的學歷加給,僅對於那些有教師證或師資培訓結業的人有效,一般人還是以學士計薪,就算有博士頭銜也一樣;且暑假不計入聘期,年資無法完整累積。 「偏鄉的小孩樸實可愛」,那是在教室之外,回到有課程進度的教學現場,學生們就一點都不討喜。在現實的偏鄉中,學校不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堂,只是當權者強集中的國家機器,相對而言,廟宇才是她/他們的認同所在,在那裏有熟悉的長輩、地方脈動的真實串連、以及自己能貢獻的社會位置。在學校,只有「循規蹈矩」的挫折、打壓、與禁止,學校之中當然不乏用功向上、聰明慧黠的孩童,但是這些能獲得學習成就的人終究是少數,更多是對學業的放棄與冷漠,因為她/他們找不到課堂與生活之間的關聯何在;而立意良善的「補救教學」,更是進一步折磨教師與學生的愚政:成績表現低落的學生對學科沒有興趣,如何能勉強? 除了上述招聘公告中有的內容,還有一則應徵者無法預料的狀況:偏鄉學校的人員錯置。因應少子化危機,許多地方政府教育局鎮守總額管制這聖旨,每每以師生比 [2 ]作為駁回偏鄉學校申請正式教師員額的理由。雖然中學教師訓練有分專業科別,但是在人力短缺的狀況下,常會出現國文老師教數學、理化老師教地理、心輔老師教歷史等荒腔走板的情形。同樣的狀況也會波及到代理教師,除了資格認定重於專業背景 [3],更可能要兼任不熟悉的行政業務(如體育、衛生、資訊、試務等)。 全國中小學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職缺已經行之有年,主要是作為因應少子化的過渡時期方案,以拖待變地逐步調整各校的師生比。「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是給偏鄉地區這些急就章的師資,難道就是解決之道?另外一個更長遠的事實,是校方留不住有意待下的教師——只能依照教育部規定的薪點聘用,無法彈性地利用校務基金或家長會捐款來為有意長期駐點的教師增加誘因,只能用山海美景作為報酬,那人才留不住也只是剛好而已。 教師的來來去去,對於學生也是一種傷害。學校的社會功能除了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從教師的身教言教,給青少年一個不同於家長的未來榜樣與人格風範;當每個代理老師都瞻前顧後、好似朝不保夕,其實學生都看在眼裡。除了人生導師的關係建立不易,學生也會有遭到遺棄的負面情緒:「是不是因為我們(學生或學校)不好,所以每個老師都待一下就走了?」 「老師的角色非常重要,妳/你的知識會是小朋友看見外面世界的窗口,妳/你的角色也會是除了父母外,陪伴她/他們成長最重要的人物,她/他們真的需要老師。」新學年每每出現的代理教師招聘公告,體現了地方政府教育局與校方在人員需求上的暫時性妥協,但是這雙方都還是把教師視為暫時性人力,而沒有考量到學生與代理教師的長期發展。憑藉著地方的美景、還有應徵者對於教育的一時熱情,怎麼能期待教師人力長長久久?更遑論教育品質! 註釋 [1] 本文使用的「偏鄉地區」一詞,並無精確的指涉與定義,僅簡單認知為「非都市地區,且人口密度低、社會資源相對貧乏」的地理空間。 [2] 教育部所設定之師生比,為一科目一週滿18堂課,即可增設一位正式教師;而現實上,若時數未達一週18小時,則多為現有人員分擔,故現職教師超鐘點的情形可謂家常便飯。 [3] 例如有數學科教師證的人能在學校首次招考時就獲得英文科教師的資格,而非由未修教育學程的英語系畢業生取得。 延伸閱讀

■  鯊魚牙齒需要多久才能形成海底的結核?答案是七千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