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進不出 美國也面臨的老人囤錢困境

作者:on.cc東網-藍弋丰 (產業媒體總監)

年輕人起薪、收入一代不如一代,是台灣經常見諸媒體的議題,年輕世代都身受其害,然而,這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也非現在才發生。

年輕人起薪、收入一代不如一代,是台灣經常見諸媒體的議題,年輕世代都身受其害。(東網 資料圖片)
年輕人起薪、收入一代不如一代,是台灣經常見諸媒體的議題,年輕世代都身受其害。(東網 資料圖片)

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2017年4月發表的調查報告,1983年進入職場的美國男性,畢生收入比起1967年進入職場的世代少了19%(註:美國女性因早年男女薪資落差大,日後受平權運動影響逐漸拉近,所以統計結果有所不同,因此此處僅以男性為代表),若以目前還在職場者的薪資資料繼續追蹤推估,接下來越年輕世代的畢生收入,也還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持續減少。

1967年距今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美國就已經開始發生這樣的現象,若從這個角度思考,收入一代不如一代的問題起因到底為何?恐怕如今主流認為的原因,不論是數位科技、自動化的發展,或是全球化、資本泡沫,甚至是各國政府治理能力間的不同,都可能不是主要原因。能跨越時空創造同樣問題,其來源因素,恐怕是根深柢固的人性。

什麼樣的人性?古代東亞思想家孔丘曾說:老人「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這個2500年前的思想家就觀察到的人性缺點,可能正是收入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原因。

美國的研究發現,這群收入較高的美國老年世代,雖然因為畢生收入優渥,坐擁房地產、股票投資,更有各種退休基金支應退休生活,卻極為吝嗇,一毛不拔,金錢只進不出,拚死省錢不花,其結果是大量資金囤積在老人手中完全停滯不動,經濟流愈來愈縮水,年輕世代能賺到的錢當然愈來愈少。

老人為何不花錢?過去的研究總認為,是因為社會安全網不足,譬如缺乏醫療保險,怕生病沒錢醫,所以拼命存錢,或是因為退休制度不良,怕活太久錢花完以後挨餓受凍,所以不敢亂花。但是,在美國,窮人的健保與退休保障最差,窮人卻傾向超支,擁有完整醫療保險的有錢人,反而是吝嗇不花錢的族群。研究顯示,最窮的4成美國人經常超支,反而是美國最有錢的2成富人,其支出遠低於經濟能力落差達53%。

隨著時代演進,美國民間對退休保障的制度越來越完善,只要是收入豐沛的中上階級,不論是企業提供的退休計畫,或自己另外購買的各種退休與長照保險,老年保障已經越來越充足,這群人卻還是一樣死不花錢,所以顯然上述保障不足的種種理由,都只是表面的藉口。

研究發現,退休不安全感的最根本原因,來自於人性,也就是孔丘所體悟到的「戒之在得」,老人看到存款數字,就是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已經不再工作沒有收入以後,只要看到存款簿上數字減少,哪怕只是一塊錢,哪怕明明存款多到花不完,都會瞬間產生不理性的極度恐慌,許多退休前規劃要享受人生、充實性靈、環球旅遊的雄心壯志,在一見到存款減少的一瞬間,登時化為烏有,就在這一刻,又創造出一個金錢只進不出的吝嗇老人。

美國老人受到不理性恐慌影響,財產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反應在過世時留下的遺產大增,這個狀況正在持續惡化,2010~2012年過世的人,雖然經歷2000~2001年網路泡沫崩潰與2008~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美國房地產價格至2013年起才開始回升),所留下的房產價值,比起2000~2002年過世的人,竟然高出130%。

美國人壽命越來越長,對這點可沒幫助,研究顯示,年紀越大的人,對財務越是悲觀保守,而且過去40年來,這樣隨著年紀變吝嗇的消費落差情況越演越烈,當老人越來越過著長壽、健康的生活,對經濟、股市、個人財務卻越是過度悲觀,這對美國來說是個嚴重問題,美國有高達25.3兆美元的資金囤積在各種退休帳戶之中,如果這些退休金發給老人之後,老人一毛不拔,最後要等到老人離世,才能以遺產的方式釋放到經濟體之中,那麼經濟顯然會嚴重緊縮。

這顯然不只是美國的問題,不論是歐洲、亞洲,全世界各國,當然包括台灣,人性都是一樣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從別人的口袋裏掏出錢來,移動到另一個人的口袋,尤其是那個人是老人。可是,全世界的退休制度,都是把年輕人的錢移動到老人口袋,進了老人口袋以後,卻再也出不來,老人不花錢,不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年輕人沒工作,失業、低薪低收入。

該怎麼辦?有專家認為,應該從心理學上解決,教育有錢老人克服不理性恐慌,訓練他們敢於花錢,另外有人認為,由於一毛不拔的心理變化發生在退休後,所以應該鼓勵心態上還沒變成一毛不拔、正在快樂規劃退休後生活的準退休人,要他們不要等到退休,而是退休前就先花錢買好退休計畫中的一切,這時要他們花錢比較容易。

那如果一切努力都失敗,就是無法讓退休老人花錢呢?那麼最好重新思考,是否真的要留給退休老人那麼多錢,直到成為遺產,只便宜了富二代不勞而獲,卻害死了想求上進的窮人家年輕人,更悶死了整個經濟體。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