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嚀》逾1成國人不快樂 憂鬱情緒明顯需就醫

根據董氏基金會針對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的調查發現,有11.1%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者,佔23.0%,也就是將近每四人就有一人身邊有罹患精神疾病的親友,且「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比身邊「沒有」親友罹患精神疾病者高,占17.4%。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呼籲,預估在2030年時憂鬱症將會造成疾病及失能的主因,如同其他身體健康議題,在變成重大疾患之前,進行預防工作,是良好公共衛生的本質。 民眾最多因家庭或感情困擾而來諮商,其中大多不是人際關係不佳者,而是在人際互動中長期委屈壓抑、追求人際圓滿者。情緒是身心健康的警報系統,當出現「我不快樂」、「睡不好」等訊號時應即時求助專業。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表示,有國外文獻指出,有心理困擾或精神疾病的人沒有尋求協助,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對精神疾病特徵及可治療性的了解、不知道尋求協助管道、對正接受心理或精神相關治療的人存有偏見、擔心自己接受治療會被人歧視。 事實上即使像嚴重的失覺失調患者犯罪,也只有7.5%的罪行是直接與精神疾病的症狀有關;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接受治療後並不會造成社會安全的問題。詹佳真醫師建議,如果長期被情緒問題困擾,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逃避人群或社交活動,就應該尋求協助,預防長期的壓力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及個人能力的退化。 邱弘毅也提醒民眾,要提升對憂鬱症的認知及了解各項心理健康資源,可以透過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平台,快速找到適合的資源,擁有Bette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