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國家歌劇院變身釣蝦場 阮劇團釣蝦場的十日談2.0生猛上演

還記得《嫁妝一牛車》、《十殿》,在諷喻下的殘酷人性與悲涼嗎?阮劇團聯手國際偶戲大師楊輝共同創作《釣蝦場的十日談》,結合人戲、偶戲、即時投影、搖滾樂等複合演出形式,帶出10段腥羶不忌、葷素不拘的故事,隨國門重新開放,將推出2.0昇級版,定11月12、13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上演。

《十日談》是文藝復興文學經典,和《神曲》並列為「人曲」,講述1348年歐洲黑死病爆發,一群年輕男女到佛羅倫斯郊外躲避瘟疫,每天輪流講關於人性七情六慾的故事;2年前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阮劇團將故事改編拉回嘉義鄉間的「大海濱複合式釣蝦場」,傳統掌中戲與金光布袋戲亂鬥,偶戲與現代戲交錯,口白精采猛烈粗暴,不談忠孝節義、只講風花雪月,小生演成小狼狗。長年旅居法國的楊輝出身布袋戲世家,父親楊勝是創立漳州木偶劇團的一代宗師,從小耳濡目染練就一身操演功夫。他說,布袋戲從侯孝賢導演的《戲夢人生》之後,就成為法國人心目中臺灣的一張名片,結合廟宇色彩、酬神戲文化,是很寶貴的特色。

楊輝說,臺灣布袋戲和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偶戲一樣,舞台美術風格混搭、戲偶天馬行空有大有小、演師都很擅長「畫虎爛」,剛好《十日談》有很多描繪情慾的故事,用人演出太露骨尷尬,但是用偶來呈現則非常有趣,他的阿公以前就曾在茶館演布袋戲,專演羅曼蒂克的情愛戲,還成了青少年的性啟蒙。

阮劇團藝術總監汪兆謙說,阮劇團第一次登上3館就是在中劇院,這次受「遇見巨人系列」邀演,「巨人」不僅是楊輝,4位演師1人代表1團,包括李天祿第3代傳人黃僑偉、真雲林閣掌中劇團第2代團長李京曄、嘉義義興閣掌中劇團搖滾布袋戲的王凱生,以及蘇俊穎木偶劇團團長蘇俊穎,在舞台上誰也不服誰,不時字幕還會先不跟,讓演師即興發揮。

編劇吳明倫說,劇本從《十日談》挑出10個故事後,由演員們在排練場花3、4個月集體創作,去蕪存菁後理出有邏輯的結構,譬如修道院的故事很接近原著,但從天主教轉化為民間信仰,2.0版會更強調釣蝦場的存在,戲中戲的強度也會提高。

台中國家歌劇院總監邱瑗表示:《釣蝦場的十日談》堪稱是近幾年她看過最大膽的節目,不僅在薄伽丘這位文學巨人頭上撒野,還在劇院裡生冷不忌、大放厥詞!看得她臉紅心跳,卻又忍不住大笑,疫情讓大家苦悶難耐,是時候輕鬆一下了,歡迎大家一起來嚐嚐釣蝦的滋味。(寇世菁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