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聚奎居 浮現陳若時詩中美景

中國時報【林欣儀╱台中報導】 「依樹築盧,治農圃蒔花竹」是傳統詩人陳若時,在「瀛海詩集」中對生長環境的簡要介紹,點出大肚山下的聚奎居風景之優美,而這棟興建於日治時代的中、西式合併建築,見證陳家的興與衰,更有趣的是,當年在大宅院內當長工的劉氏後代,已翻身成為現任地主。 提到購買「聚奎居」的始末,現任主人劉溪泉相當低調,他表示,父親從小就在大宅院內當管理員,對這棟房子有著深厚情感,約卅五、六年前,當時的屋主想變賣,老父親很捨不得,兄弟便集資將房子購入,只想留下老一輩的回憶。 號稱三級古蹟,占地四百坪的聚奎居因久無人居,已隱身荒煙蔓草,跟隨地方人士帶路,到位於小巷內的大門,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巴洛克式、採水泥加強磚造的洋樓,雖年久失修,仍難掩氣派、富麗。 耆老說,聚奎居的真正主人其實是詩人陳若時的兄長、富商陳紹宗,他在大正九年興建這棟閩南式三合院。有別於一般建築,一、二樓正面採連續拱門呈現,使用許多巴洛克式裝飾,西洋風味蘊含其中,兩側廂房則以紅磚嵌出中國風味,巧妙融合中西風格。 陳若時出身書香世家,有個當進士的祖父,但陳家子孫經營米店,蓋房子當然重視風水,當初工匠巧妙的利用梯形磚組合成十字型,連續的十字型再切割出四個小正方形,遠遠看來就像古代外圓內方的錢幣,象徵會為主人帶來源源不絕的財運。 「風水論」在聚奎居內處處可見,曾深入研究其建築的前議員張正興說,聚奎居入口處有四根樑柱,其中兩根主樑特別做了「去角」的修飾,主因主人個性較圓融,不希望住在裡頭的人有太多「眉眉角角」,含意深遠。 雖重風水,卻不敵世事變遷,受到國民政府力推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影響,陳家的田園遭放領,曾富甲一方的家族就此沒落,連房厝都落入長工後代之手。現在的聚奎居是新人拍婚紗的景點,地方盼望政府購入,整建為古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