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安全對話》「拒止威懾」對台灣至關重要 前美國安顧問博明盼日本發出更明確訊號

面對潛在的中國進犯狀況,威懾成為台灣必須提升的部分,而美國前國安顧問博明8日在台北安全對話活動上強調,嚇阻的成本比戰爭的低,因此台灣應著重於「拒止威懾」,即部署足夠軍事力量進行嚇阻,並稱日本在台海局勢形同「搖擺國」,期盼日本能更進一步談論如何應對中國犯台。

「台灣急迫的戰略是必須建立更難以對付的軍事威懾能力,來應對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解放軍)」,博明(Matt Pottinger)直言,這個威懾能力必須與美國、日本、澳洲、菲律賓、南韓等區域民主國家合作,因此必須是進行「拒止威懾」(deterrence by denial),而非「懲罰威懾」(deterrence by punishment)。

博明指出,懲罰威懾意味對中國意圖圍堵、侵略台灣,進行經濟和軍事懲罰,但歷史顯示許多獨裁者並不在意經濟、平民和軍人在戰爭中犧牲,其中20世紀的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和今日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都是明顯例子。

<cite>2023年11月8日,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 博明 Matthew Pottinger於國防安全研究院舉辦「2023台北安全對話」以視訊發表談話。(蔡親傑攝)</cite>
2023年11月8日,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 博明 Matthew Pottinger於國防安全研究院舉辦「2023台北安全對話」以視訊發表談話。(蔡親傑攝)

博明直言,對於侵略烏克蘭而讓俄羅斯經濟和百姓飽受煎熬,普京是麻木不仁,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先是隱瞞疫情,接著再無有效疫苗的情況下,瞬間解除封城措施,「過去1年至少約300萬中國人民死於COVID-19」。

「這就是為何拒止威懾變得重要」,博明稱,此威懾是向中國表明,任何對台灣動武的企圖最終會失敗。他指出,獨裁者不怕開戰為其人民帶來的痛苦,卻怕打敗仗後,自己人民對其反撲,並稱威懾是最不耗費成本的方法,而最有希望防止中國共產黨掀起大災難的就是拒止威懾。

戰鬥意志牽動威懾成效

博明強調,戰鬥意志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也是催化嚇阻的秘訣,且比反艦飛彈、潛艦、魚雷、戰鬥無人機等武器更具標準,若台灣人展現更具體的戰鬥意志,嚇阻也會更有效。他認為,當前正處於戰爭中的烏克蘭和以色列是學習展現戰鬥意志的良好對象。

<cite>2023年11月5日,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正在攔截從加薩走廊發射的火箭。(美聯社)</cite>
2023年11月5日,以色列的鐵穹防空系統正在攔截從加薩走廊發射的火箭。(美聯社)

博明說,以色列人口不到台灣人口的一半,也不像台灣一樣有高山與海洋保護,但自1940年代起的每場戰爭,都在沒有盟友的情況下打贏。他提到,自己6月率領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訪團到台灣,其中成員包括以色列高階軍官,與台灣軍方和民眾交換看法。

以色列前國安顧問納格(Jacob Nagel)當時是FDD訪團成員,他當時接受美國網媒《Axios》訪問時直言,不對稱戰略對於自我防衛至關重要。納格曾負責推動開發短程飛彈防禦系統「鐵穹」(Iron Dome)的小組負責人,該小組更被稱為「納格委員會」(Nagel Committee)。

博明亦稱,過去4周看見以色列軍人精神的優點,即就算國內政治有紛爭,但整個社會在戰時是團結一致,並提到當時訪台的1位以色列軍官近親也加入對抗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的戰爭,「他們終將勝利」。他還說,俄羅斯和伊朗,或伊朗的代理人發動戰爭是獨特的教訓。

博明認為,這實際上是不斷反覆出現的情況,而台灣要記取的是憤怒並非引發戰爭的原因,事故與意外也不是,過度樂觀才是主因,並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例,當時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和俄羅斯發出最後通牒,因其相信能在4至6周擊敗法國,不論英國是否參戰;俄羅斯則認為能在數月打敗德意志帝國。

<cite>美日關係。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資料照,美聯社)</cite>
美日關係。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資料照,美聯社)

日本應釋出會參戰訊號

「這場戰爭結果持續4年,約有2000萬人喪命」,博明說,普京認為入侵烏克蘭能在短期內取勝,哈瑪斯也對10月7日的突襲成果感到滿意,沒有意識到引發的後果,而1950年時任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相信,協助北韓能把美國和南韓逐出朝鮮半島,可是美國今日仍在幫助保衛南韓。

博明提到,過度樂觀意味著正在進行的威懾正走向失敗。他還說,日本在潛在的台海突發事件形同「搖擺國」,而日本近年採取措施,提升其軍事能力,但希望日本能更進一步談論如何應對中國進犯台灣,「因為日本會像是另個第七艦隊」,直言日本及早發出會參戰的訊號相當重要。

博明還說,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已表明4次會協防台灣,「我認為這是朝正確的方向邁進」,希望未來的美國總統不會讓這條線往後退,並稱烏俄戰爭的教訓之一是避免陷入組織混亂,而是要在戰爭爆發前有所組織,至少能有機會嚇阻發生衝突。

被問及美國的保證,博明回道,這可以回溯至與中國建交的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時期,「與中國關係正常化後的歷任美國總統,從卡特到拜登,都一致尋求維持穩定的現狀,且維持一樣的「一個中國」政策,而中國才在改變現狀,不應錯認是美國改變現狀。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