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師推食農教育 特教生自給自足

台北市吳興國小教師陳曉萍推動小田園計畫,讓身心障礙學生體會種植的辛勞,也讓學童動手製作簡單蔬菜餐點,同時指導學生販售作物,所得用於購買種子與種植器具。(蔡佩珈攝)
台北市吳興國小教師陳曉萍推動小田園計畫,讓身心障礙學生體會種植的辛勞,也讓學童動手製作簡單蔬菜餐點,同時指導學生販售作物,所得用於購買種子與種植器具。(蔡佩珈攝)

台北市吳興國小教師陳曉萍投身特殊教育逾20年,她透過小田園計畫讓身心障礙學生體驗種植的辛勞,也學習如何烹飪食物,同時販售部分收成給校內老師,賺來的錢不僅添購種子跟種植器具,也讓孩子學會身體力行愛惜植物。

陳曉萍班上孩子有些天生智能有障礙,也有學生患癲癇、腦性麻痺或自閉症,比起一般人需要花更多時間指導,她不想只給孩子魚吃,希望學生學會釣魚。

恰好食農教育近年在各校興起,陳曉萍3年前成功申請到特殊種植箱,讓肢體有障礙的孩子免彎腰也能挖土與澆水,只是學生害怕手跟衣服髒掉,起初只敢輕輕碰土,最後陳曉萍親自示範並一對一教學,讓孩子戴上手套習慣土壤觸感,久而久之,學童反而認為挖土相當療癒。

在學生細心照顧下,種植箱數從原本4箱到現在已有10箱以上,由於收成愈來愈多,陳曉萍開始設計蔬菜披薩、餅乾等簡單食譜,指導學生挑菜、洗菜及為食物裝飾、擺盤,親眼看到種子長成蔬菜,成為桌上美味佳餚,學生也開始出現改變。

學生小美挖土總是挖得很用力,有時提醒放輕力道,反而會生氣,陳曉萍為了讓她學會愛護植物,常常帶著小美澆水,引導觀察植物,看見作物慢慢成長,小美開始克制力道,動作不像以往粗魯,更主動嘗試她不愛吃的青椒。

除了料理作物,也把部分長相不錯的蔬菜裝袋販售給校內老師,陳曉萍依照孩子個性與能力分配工作,比較會說話的負責叫賣或收銀,不擅長的則負責舉牌。

從收成、烹飪到販售作物,孩子體會種植辛勞,也察覺努力能夠轉化成所得,添購種植用具、種子,讓小田園得以永續經營。陳曉萍說,她計畫未來讓特教生與普通生一起種植,學習與他人互動,展現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