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攜手台大昆蟲系 展覽一探蟬、螽蟴與蟋蟀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4日電)蟬鳴不只出現於夏天,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合作「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聚焦蟬、螽蟴與蟋蟀3種鳴蟲,以標本、文物展示讓人更了解鳴蟲,如蟬出現季節等。

台博館長洪世佑今天於「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記者會致詞表示,現在學童對鳴蟲比較陌生,此次展覽主題的3種鳴蟲,都曾經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歡迎大家來認識鳴蟲的文化性和科學,更能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特展共規劃「鳴蟲的相關故事」、「鳴蟲的詩詞」、「鳴蟲的文化與藝術」、「鳴蟲的生物學」、「鳴蟲的保育」等單元主題,精選232件鳴蟲標本及台大知名昆蟲學者楊平世收藏的鳴蟲文物,其中玉唅蟬、範製雞心形蟈蟈葫蘆罐及紫砂陶燒蟈蟈棲竹筍擺飾等,是楊平世推薦的亮點展品。

根據台博館新聞稿,古人認為玉有除凶去害和避邪擋煞效用,用玉器塞住死者的九竅,可使屍身不腐、精氣長存,進而獲得永生機會,而九竅玉中最講究的是口唅,常見造型為蟬,又稱為唅蟬,此次展出的玉唅蟬表面還有沁色和鈣化現象。

雞心形葫蘆罐則是飼養蟈蟈的實用蟲具,此次展出的「範製富貴有餘銘文雞心形蟈蟈葫蘆罐附木口琥珀雕花高蒙芯」造型典雅端正,銘文清晰深刻,蒙芯用琥珀鏤雕蒼松和3隻可動的飛鳥,象徵長壽、堅韌不屈,和遠離官場、推崇自然的志趣。

「紫砂陶燒蟈蟈棲竹筍擺飾」顏色及造型極為仿真,竹筍殼皮紋理細膩且層次分明,蟈蟈不僅具有體節和翅脈且還附上一對長觸角,是非常精細寫實的作品,使用產量有限的紫砂土,為相當罕見的文物。

楊平世表示,展覽最大目的就是普羅化鳴蟲文化,在古老的國家,如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等都有賞玩鳴蟲相關蟲具。這次展覽除個人收藏,還結合台大館藏標本,搭配各種影像和聲音,期待觀眾多來體驗。

「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即日起至明年5月11日,於台博館1樓西展間展出。(編輯:張雅淨)11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