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有文資容積移轉規制未健全 監院函請文化部檢討改進

監委范巽綠調查發現,台大未有校園文化資產分級、分類、分期修復整體藍圖,文化資產圮毀嚴重,公有文化資產容積移轉規制尚未健全等,函請台大及文化部檢討改進。(資料照/郭吉銓攝)
監委范巽綠調查發現,台大未有校園文化資產分級、分類、分期修復整體藍圖,文化資產圮毀嚴重,公有文化資產容積移轉規制尚未健全等,函請台大及文化部檢討改進。(資料照/郭吉銓攝)

國立台灣大學創校近百年,監委范巽綠調查發現,台大未有校園文化資產分級、分類、分期修復整體藍圖,文化資產圮毀嚴重,公有文化資產容積移轉規制尚未健全等,其中台大「一號館」屋齡達92年,雖於2002年列冊追蹤,但修繕工程應審慎為之,同時籲文化部應明確規範文資執行事項,建立申報系統,讓公有建造物之所有或管理機關有所憑依,函請台大及文化部檢討改進。

調查報告指出,台大在文資維護保存遭遇三困難,分別是政策變遷、決策反覆、修繕經費不足。在政策變遷上,台北市文化局曾決議指定台大5處為古蹟、8處登錄為歷史建築,其餘則不予指定或登錄,但文資法2016年修正後,,動輒遭舉報指定,目前經指定保存之文化資產已達68處(占台北市有形文化資產比率約8.8%)。

此外,決策反覆部分,台大指出,直轄市定古蹟「俞大維故居」、歷史建築「僑光堂」、紀念建築「臺靜農故居」等處文化資產,之前遭北市府審認不具文化資產價值建造物,後續卻逕而再行審認具文化資產價值,但都市規畫及校園建設均屬長遠計畫,文資認定和保存影響深遠,易錯失開發時機或文化資產維護契機。

台大表示,台大屋齡逾50年建造物369棟(含37棟直轄市定古蹟、30棟歷史建築、1棟紀念建築,5棟暫定古蹟,共68棟),每年可用建築物的修繕經費約120元/坪,卻要照顧越來越多老房子,一年維護費估計至少5430萬元,每年都要籌措相當經費。

范巽綠表示,台大文化資產建造物主要由總務處負責不動產之產籍管理、文資彙整及建物修繕,但博物館群少有參與校內老建築保存、維護、研究等工作,去年僅召開5次會議,但台大文資數量日增,校方應正視文資保存重要性,儘早盤點、提報具文資潛力的院系所館舍,透過修復再利用計畫進行完整歷史與現況的調查研究。

范巽綠說,台大校務基金約200億元,近5年文化資產維護修復經費占該基金比率低於0.3%,校方允宜擬定專案計畫多方籌措文化資產修復經費,也應與台北市文化局加強良性對話與溝通,提升互信,共同化解文資管理維護之歧見。

另外,范巽綠指出,台大50年建造物計369棟,雖然2020年曾以古蹟修復名義進行募款,但成果有限,仍高度仰賴政府部門補助,而容積移轉原是對私有財產因文化資產管制之補償機制,卻被大量運用於公共設施保留地等徵收手段,2018年至2022年古蹟移轉僅38件,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卻高達3282件,比例懸殊。

范巽綠認為,文化部允應會商內政部檢討文化資產容積移轉偏少的狀況,研議如何於文化資產容積移轉範圍納入一定比例公有文化資產容積移轉,以穩定的財源促進我國文資修復及再利用之健全、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