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以新儀器進行心導管手術 首完成2重症病例

台大醫院發表以心導管治療、配合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幫助2名重度冠心病、合併嚴重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高齡長者,重建心臟循環,為國內首兩例成功病例。

高齡心臟重症病患如果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又有三高、腎功能不好等多重疾病,心臟科醫師大多會建議他們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但風險相對高。

因此許多病患會選擇接受心導管術,來改善心臟血管堵塞,不過仍可能發生心跳停止等狀況,必須仰賴主動脈氣球幫浦、葉克膜(ECMO)體外維生系統等儀器,來協助維持血液循環。然而,前者的循環輔助較弱,對重症高風險病患幫助較有限;葉克膜則可能受限於管路較粗、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及可能加重左心室負擔。

台大日前引進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可在心導管術中,由股動脈將導管逆行性經主動脈,穿過主動脈瓣膜,置入左心室;血液於左心室經由機械幫浦,驅動抽入導管內,再送至遠端主動脈根部的導管出口流出,輔助心臟輸出,血流方向與正常生理狀況相同。

目前在台灣,新系統可用於高風險冠狀動脈治療循環支持、心導管治療術後、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不全的循環支持(包括開心手術術後、低心輸出量、急性心肌梗塞後心因性休克),及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中的血液循環支持。

引進新儀器 助重症患者重返體健

「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和葉克膜不一樣之處,是後者對心臟較有壓力,可能術後恢復較慢;前者則較不會造成心臟負擔,術後恢復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暨心血管中心副主任許榮彬說。

在台大接受此一新系統做心導管手術的兩名病患,一名是高齡89歲的病患黃爺爺,他曾在4個月內3次急性心臟衰竭住院,冠狀動脈血管有2條幾近全閉塞,另外1條也高度狹窄,因年事已大,不敢接受心臟繞道開心手術,醫師評估他做心導管手術風險也高。他後來接受此一手術順利並出院,出席記者會時頻說:「謝謝台大把我治療得很好。」

(圖片來源 / photoAC)

另一名病患、70歲的高伯伯也說,以前從住家2樓走到附近菜市場要7、8分鐘,常走得氣喘噓噓,還頭暈目眩;台大醫師告訴他,如果用這儀器手術成功率有98%~99%,所以他接受手術,「在開刀房時就像睡一覺,醒來時醫生跟我說手術成功,現在不但走路不會頭暈,還能騎機車去菜市場買菜。」

台大心血管中心主任高憲立指出,在國外,這套設備已問世10年並且在手術中運用,台大日前引進,設備約4百萬至5百萬元,因健保尚未給付,病患需負擔近1百萬元的耗材費,目前健保仍在協商評估是否給付。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台灣高齡重症病患愈來愈多,病灶複雜度也高,台大以救治「急、重、難、罕」病患為己任,對病患有幫助的新儀器,台大都樂於引進用在病患身上。

延伸閱讀:

心臟病症狀男、女大不同 研究揭露6種心臟病的症狀差異

心悸症狀4警訊要就醫!喝咖啡心悸?3招心悸舒緩自救

這些食物 想不到它能護心 15種強心食物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