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偕高醫大 揭C肝轉肝癌關鍵

全球逾7000萬人感染C型肝炎,台灣也有40萬名病患。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助理教授王麗婷,攜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許世賢組成研究團隊,解開C肝感染後慢性發炎引發肝纖維化和肝癌的謎團,發現C肝病毒的核心蛋白經「調控箱型基因ISX」的表現,導致代謝失調、肝臟纖維化,最終發展成肝癌。這項研究成果6月獲國際知名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刊登。

過去研究顯示,在C肝病毒感染者當中,約2成會演變成肝硬化。儘管現階段C肝可由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且治癒率極高,但仍有3到5%的病患仍會病況加重,最後罹患肝癌。另也有文獻指出,有的C肝患者因肝臟功能受損,較容易得到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疾病,然而關於病毒如何重塑宿主代謝和免疫反應途徑等,相關知識尚未明瞭。

王麗婷因而與許世賢研究團隊耗時3年,展開細胞、動物實驗及臨床檢體分析,在C肝核心蛋白基因轉殖小鼠模型中,於高脂肪飲食誘導疾病模型中發現,基因轉殖鼠體重高於一般小鼠。

研究團隊也從小鼠血清發現,基因轉殖鼠的丙胺酸轉胺酶、三酸甘油酯,在餵食高脂肪飲食6個月後,高於一般小鼠,最後導致肝癌產生。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232位由C肝感染的肝癌病患,發現有較高表現「調控箱型基因ISX」病患,癒後情況較差,且與免疫抑制因子呈現高度正相關。這代表患者感染C肝後,可能促使ISX的表現增加,進而造成身體代謝和免疫失調,導致肝臟纖維化和肝癌,未來希望透過這次研究成果,找到標靶治療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