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藝術獎20週年 推出NEXT大展

▲策展團隊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合影,左起依序為姚立群、鄭家鐘、林曼麗、蘇匯宇、高俊宏。(圖/品牌提供)
▲策展團隊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合影,左起依序為姚立群、鄭家鐘、林曼麗、蘇匯宇、高俊宏。(圖/品牌提供)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長年舉辦的「台新藝術獎」今年邁入20年,是國內首創同時關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創作的藝術獎項。值此20週年之際,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推出的「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由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台新藝術獎得主——姚立群、高俊宏、蘇匯宇擔任策展人,集結40組歷屆得獎藝術家,破除回顧式展覽的框架與邊界,以「NEXT」為題,透過跨域共創、現場演出、直播對談、雲端影展等多元而有機的方式,所有的「展」、「演」於當下發生,觀眾也自然而然地成為藝術創作的參與者,與台新藝術獎同行並肩面向未來,共創作品無數的下一秒。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於展覽開幕記者會上表示,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籌備過程難度很高,如何將累積20年的創作能量,透過表演、互動、影像、甚至是全新創作,於北師美術館呈現,讓觀眾得以一同感受20年來藝術家如何走過。此外,基金會特別感謝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先生,20年來透過獎項的舉辦持續關照台灣藝術家,讓藝術家能夠不斷累積能量,對社會產生影響力!

身為本次展覽總策劃林曼麗則表示,這次的展覽前期,幾乎找回了所有得獎藝術家一一面談,展場作品皆由藝術獎歷屆得主共同策畫,並試圖創造出「突破框架」的展覽,亦是她專業策展生涯的一個重要挑戰。她感謝台新藝術獎20年來對台灣藝術家的支持,在很多藝術家人生最關鍵的時刻,給予支持,讓很多精彩的創作不斷發生。

「NEXT——台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全場以藝術家為主體,著重於得獎創作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展望,消融展場與劇場的界線,裝置作品與現場演出敞開邊界相互交織對話。從今年10月29日至明年1月15日,展期間共有25場表演、帶狀的事件型作品及行為藝術,還有不時出沒的隨機演出,挑戰一個更加流動、充滿各種可能性的展演狀態。開幕表演鄭先喻與跨域編舞家陳武康合作《碰巧演出》,是本次展覽的全新創作,鄭先喻收集網路即時留言及對話訊息,透過AI機器學習生成劇本,由陳武康即興演出,以人類之身與列印出的AI文本對弈;許家維最新VR創作《土的工藝》,以Minecraft網路遊戲模組的電玩影像,打造數位雲端上的沈浸式體驗,描述一段地質與技術交錯的歷史;期間限定播映的蔡明亮《家在蘭若寺》,以蔡導標誌性的長鏡頭,悠然引人進入他的恍惚之境。(註:蔡明亮《家在蘭若寺》將於10/27 (四)-11/06 (日)/ 12/10 (六)-12/18 (日)期間於主舞台VR區播映。)

創作融於日常生活之中且持續不斷的,包括湯皇珍每周二、三、四於美術館的行為表演、黃明正從2009年開始紀錄自身全台四處倒立的影像。崔廣宇的新作則是透過檢視公立藝文場所的財務報表來看藝術對社會的價值,於展期間每週播放一新的展所影片。饒加恩則延續過去對於東南亞移工的關注,每周三將美術館空間轉換為語的教學現場,藉此形式摸索不同文化的交換和交互影響;陳以軒與蘇威嘉合作的作品《這不是舞蹈影像》,透過影像和閉館後的現場排演,重構舞者與攝影者之間的身體關係;周書毅則邀請鄭志忠開展另一種身體關係,以肢體探索美術館的空間;還有陳彥斌充滿奇想的遠距雙向連線計畫,每日定時於美術館與台東聚會所空間兩端視訊,進行日常、隨機的觀看與交流;而開展前就入賽夏族部落與觀霧森林探訪的碧斯蔚.梓佑的《遺忘的奧祕》透過紀錄影像、現場表演與工作坊,以具體行動引領觀眾在美術館內沉浸於山稜之聖美。

地下室的「特攝放映室」,策展人蘇匯宇關注當代錄像的新興技術與電影性,打造一攝影棚選映得獎藝術家的全新創作與經典作品。葉名樺的《進入誰天堂》從王俊傑2008年獲獎的作品《大衛天堂》汲取靈感,以編舞家的視角與錄像作品對話;姚瑞中的新作《佛地魔》則延續黑白古典幻燈片電影的邏輯搭配噪音;張碩尹則將其網路原生作品《SOAP》重製為單頻道版電影;許哲瑜的新作《東京對話》,原訂演講式展演因疫情演化為一部散文電影,連線東京—台灣—慕尼黑三地。展場大螢幕亦同時輪流播映「特攝放映室」同時也以「未來觀眾」為題,與線上串流平台「Giloo紀實影音」合作雲端影展,藉由線上觀影平台,將展覽精神帶回自家客廳、房間之中,以私密的形式,連結觀影者一起成為某種形態的「未來觀眾」。台新獎應屆得主李亦凡亦為本展創作展覽預告片,展現其獨特的幽默獵奇風格。

此外,美術館以外的「場外對話」也是這次展出的重點。藝術家彭弘智與江之翠劇場合作,隨著樂師與演員的腳步在基隆現地中找尋與異世界溝通的方式;吳瑪悧《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與龔卓軍《千重溪: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彷若形成「兩河流域」般的對話,除了過往及當下的文件展示外,更將於11月5日至6日回到台灣環境藝術行動深具代表意涵的嘉義大埔,透過萬物議會的方式,重新探討河流與環境、物種、生態的多樣化,觀眾也能透過網路直播同步關注藝術行動打開政策面向的探討。關於世代對話的部分,則是以衛星展的方式,12月3日起在南海藝廊交織起相關得獎者以及年輕世代創作者之間的對話。

展場內並特設「藝術在線Art on Air」直播間,展期間每週二、五於展場內進行對談及直播,邀請藝術家、藝評人與各領域工作者,錄音內容亦將於隔週上架各大Podcast平台「北師美術館」頻道,豐富多元的活動內容也將在展期間不斷展開。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張淑芬獲遠見傑出公益服務獎 賴清德親頒獎
支持台東原鄉青少年逐夢 「暐順和選旅」公益贊助住宿
摘心米其林「美味送愛公益套票」 捐年菜助孤老